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何以高密(3)

“红高粱抗战馆”馆长刘铁飞是一名画家。2003年秋,他在高密孙家口的“青纱桥”写生时,从当地老乡手里意外得到一把断了的刺刀和一个被用作水瓢的日军钢盔。刘铁飞意识到这是抗战遗留物品,于是从老乡那里买了过来并有意收集这些抗战遗物。很多老人听说他喜欢这些“老玩意儿”,纷纷把自己家里的“废弃物”拿给他。陆陆续续,他收集到了大衣、披风、文件等不少抗战遗留物品。一些住在附近的老人,也会主动跟他聊起当年孙家口伏击战往事。“后来,这些老人一位位过世了。当他们的身影消失于我的生活时,我意识到记录这段历史刻不容缓,觉得自己有了一种责任,应将我收藏的抗战物品展示出来,发挥出它们的价值。”刘铁飞讲起自筹自建红高粱抗战馆的初衷。

在刘铁飞等人看来,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精神代表着坚韧、不屈。“我希望这些抗战物品所传达出的抗战精神,能在故乡一代代地传下去。”刘铁飞说。

85年弹指一挥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而坚韧不屈精神,已融入地域气质,成为无数后人追怀感念的宝贵精神财富。浩气长存。

团结一心守望相助里,蕴含着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

姜庄镇聂家庄泥塑广场上的泥老虎

在姜庄镇聂家庄泥塑广场,一座高8.5米的泥老虎雕塑憨态可掬蹲坐其中。广场上玩耍的小娃娃见到有人来,自豪地唱起“本地童谣”:“聂家庄,朝南门儿,家家户户捏泥人儿。”

聂家庄泥塑在清朝时达到鼎盛,进入新时代,村民们商量,要振兴本村泥塑这门手艺,并且要好好干,把它做成安身立命的产业。“于是村委会和老少爷们一商量,把早先鸡舍养殖场改建成这座文化广场。说征地,大家没二话,说募捐,都踊跃报名,全村人你挑我扛,一砖一石地建设起了这座广场。每天打这儿走,看着威风凛凛的‘大老虎’,心里有股劲儿。”聂家庄泥塑项目高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聂鹏介绍,如今聂家庄村及周边3个村成立了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以1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引领,吸纳了120多名从业者,形成产、供、销一体链条。周边群众只要愿意学习泥塑技艺、从事泥塑生产,可就近到工坊参加培训和务工。非遗工坊带动周边5000多名群众从事工艺品制作,实现泥塑产业化发展,村民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

团结一心,守望相助,高密这片土地上,自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莫言旧居

“高密东北乡,生我养我的地方,美丽的胶河滚滚流淌,遍野的高粱。黑色的土地承载万物,勤劳的人民淳朴善良,即使走遍千山万水,我也不能把你遗忘。只要我的生命不息,就会放声为你歌唱。”2012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出生于高密东北乡的莫言,自幼就听着村中老人讲述抗德阻路的故事。

在红高粱影视城,观众沉浸式观看舞台剧《红高粱》。

19世纪末,德军“突然携枪炮蜂拥登岸”胶州湾,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带着深刻殖民烙印的胶济铁路随之一段段向西延展,胶济铁路沿线民众拉开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主权的抗争序幕,在高密爆发了乡民拔掉铁路勘测杆,包围铁路公司办事处阻止施工,德军派兵血腥镇压的抗德阻路事件。

及至胶济铁路通车,沿线民众与商户团结一心,面对德方通过铁路掠夺沿线资源和物产的行径,转变斗争策略,从最初的暴力冲突转变为通过经济手段与之对抗,在这个过程中,近代民族工业在铁血中淬炼自立自强。

胶济铁路穿越百年,高密这片红色土地上,挺立起铮铮铁骨。

岁月流转,百年季节更迭,芝兰庄站静静矗立,数不清驶过多少次列车,运送过多少商旅,周转过多少物资。铁路两侧,红高粱一茬又一茬生长;孩童出生,老人垂暮,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