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何以高密(2)

夏庄镇东李家村的车间里,工人正在将印好的产品分类。

年轻的创业者拾起古老的手艺,2012年大学毕业后的王刚到义乌实地调研一年后,回到老家东李家村接过父亲衣钵,踏入红纸行业,“我是学工科的,我把家里以前的印刷机器进行改装,现在印得很快。红纸对联是省级非遗项目,我希望把它发扬光大,我们的产品从工艺、材质、内容上都在不断改良,从传统丝网印刷的对联和福字,到现在的生肖系列、植绒系列、烫金系列等更多精致的款式,我们不断开发产品,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红纸行业中。”王刚说。

王刚在厂里接受采访。

在高密,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无论是木版年画等传统手艺,还是红纸楹联等传统产业,几百年岁月流转中,传承的是匠心,赓续的是文脉,民间智慧就在高密大地生生不息。

从红高粱的土地中生长出坚韧不屈的精神

“我们的老祖李宣忠为青州军籍,洪武二年随军迁居高密东北乡,明朝立村时,老祖立下祖训:‘练武强身健体,抵御外侮,决不可逞强滋事,欺弱凌少。’后来我们村家家户户习拳,每家都有自己最拿手的武术套路,在早先,大家都是晚上练武,怕被邻居偷学了去。”在夏庄镇河西村,九五拳的起源在77岁李丕武老人的回忆中脉络清晰可辨:“我们这里和青岛挨得近,日军侵华时期,烧杀抢掠时有发生。忽然有一天,也没有人组织号召,全村的男人们都来到了村前头的空地上,每人使出毕生所学,你学我的,我学你的,你教我,我教你,谁也不藏着掖着。村里的老人们都说,多难兴邦啊,大敌当前,全村拧成一股绳。就这样,我们村集合各家拳种、棍法、刀法大全,十里八乡都说我们村‘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河西人耍拳,人人小五手’。”

夏庄镇河西村里,九五拳传人、77岁的李丕武为记者演示棍法。

河西村自明朝发展至今有几十种武术套路,但是统称“九五拳”,这源自村民们对李家第十七世传人李振福的追慕。

1937年,李振福代表高密县参加山东省中华武术比武大会,他超群的武艺、醇厚的人品和高尚的武德,赢得山东武术界的敬重。回乡后,县长曹梦九奖励他100块大洋,并为其改字九五。此后人们便尊称李振福为李九五。

夏庄镇河西村里,九五拳传人、77岁的李丕武为记者演示武术。

新中国成立后,李振福自设拳房开班授徒。“我师父常常给我讲李九五老师‘饿着肚子教学生’的故事,他小的时候跟着李九五老师学拳,那时候大家过得都不易,赶上收成不好的年头,饭都吃不饱,但是我们村自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村民每见到孩子们的师父,都热情地拉着到家里吃饭,每当这时,李九五就说自己吃过饭了,进家饿着肚子教孩子们半晌,然后再回自己家吃。”

在高密,“九五拳”不仅仅是一个拳种,更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地域精神。

坚韧不屈的精神,在高密大地光大延绵。

从河西村向北13公里,是东北乡社区孙家口村,85年前,孙家口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是地方游击队、群众自卫组织和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以弱胜强的伏击战典型战例,一举震动了胶东半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胶东敌后军民进行反侵略斗争的斗志和勇气。

85年后,在孙家口伏击战发生地不远处,一座“红高粱抗战馆”拔地而起,3000余件抗战实物讲述着这段血与火的历史。

“红高粱抗战馆”里,刘铁飞向记者介绍他收藏的抗战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