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浮烟山文化与阎循观(3)


1766年,阎循观在他人的苦劝下,再次进京会考,终擢取二甲第七名,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在任期间,他以儒家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他对每件事情,“必详核比例,准情酌理而后定稿,决不随方就圆”。在考察官吏实绩时,对每一件事都认真核实,据实记录,呈报上司,对不择手段攫利夺益者坚决制裁。后由于看不惯官场的腐败现象,亦为上官所嫉抑,郁郁不得志,为官仅三年,因病告归。阎循观重返麓台书院,与韩梦周等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倡导儒学,立足于麓台书院的发展。
在麓台研学期间,建立讲会制度,是阎循观与韩梦周麓台讲学方式的大胆尝试,也是教学方式的一次有益的创新之举。讲会制度最早源于宋朝私学的会讲制度,即不同学派的学者共同讲辩。历史上著名的朱熹、张栻“朱张会讲”,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以及后来明代“以讲为学”“以会为学”均在中国古代学术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讲会制度为不同学派争鸣论辩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直接体现了各派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学术自由”的精神,也从更深层次上昭示了文化的兼容并蓄。麓台书院“讲会”时,全省各地慕名来听讲者,不胜其数。如咸丰皇帝恩师杜受田、潍县大名鼎鼎的协办大学士陈官俊等等。由于书院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成绩斐然,朝廷派出学使以及山东学政不断来麓台视学选贤,麓台书院为朝廷输送了大批人才。麓台书院讲会制度的建立,允许持有不同甚至相反见解的学者互相切磋、研讨,以文会友,活跃了学术空气,扩大了学术交流,体现了“争鸣”精神。这也充分体现了阎循观等人包容开放的教学思想。阎循观把毕生所学奉献给了来求学的莘莘学子们。
随着时代变迁,原有的麓台书院于民国初期被拆除。如今浮烟山周边聚集着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潍坊技师学院、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麓台文化泽润后人,古今文化的气息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