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视连续剧《郑板桥》的编剧之一,当时按照分工,由我来写第一集至第七集。第一集我自然就要先引出郑板桥这一主角来。
郑板桥是怎么出场的呢?当时费了很多心思,也查了很多资料,后来,我就给郑板桥的出场设计了一个戏剧化的情节,第一集就是郑板桥接到朝廷的调令,由范县调任潍县上任的路上,他微服私访的故事。
板桥了解民情,经常微服私访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由范县调任潍县县令。就在上任的路上,他亲眼见到大批的农民因连年灾荒而四处奔逃,满目凄凉,饿殍遍野。在郑板桥快到潍县城的时候,他从官轿里走出来,对随从人员说:“你们先进潍县城,我先不进去。”说话的同时,他把自己的官服、官帽端端正正地摆在轿子里边,告诉随从:“这就等于是朝廷的任命都在这里了,你们走吧。”
郑板桥自己换了一身老百姓的衣服,身边只带了一个随从,顺着一条小路来到了一个村庄。
郑板桥要去干什么呢?他想要了解一下当时潍县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是个什么样的状况,老百姓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是他上任之前最想要了解的情况。
无巧不成书。就当郑板桥来到一户人家的时候,潍县衙门里也来了一些人,他们都是县衙的衙役们,正好也到了这户人家。这些人来干什么呢?衙役们来征收一种东西——潍县人都熟悉的早春的香椿芽。
衙役们征收香椿芽这种东西要干什么呢?他们是要用这个东西做配料,来准备迎接“县太爷”上任的宴会。因为潍县人讲究吃是有传统的,当然香椿芽是宴席上少不了的配料。衙役们来到这户人家征收的时候,恰巧郑板桥也来到了这一家,看到了衙役们为非作歹的嘴脸。
当时潍县的旱情很厉害,香椿芽长得很少,这户人家还指望卖了香椿给老母亲治病,但是却被衙役们抢去了。郑板桥看不过,就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把这一伙衙役惹恼了,衙役污蔑他,说郑板桥是白莲教的教徒。白莲教在当时是反清的,这个罪名很大。衙役们也不容郑板桥解释,就把郑板桥捆绑起来,带回了潍县大堂……
当然,后边还有一些情节,就不多说了。之所以设计这个“被绑上任”的情节,首先是要考虑到戏剧冲突的需要。因为作为戏剧,还是要追求好看。但是,这一段也不完全是戏说的内容。当时在设计郑板桥出场的时候,笔者查了一些资料。发现板桥做官期间,平时就常这样微服私访,到老百姓家里去了解民情。这里有郑板桥上任以后写的一首诗为证,这首诗的题目叫《喝道》。
“喝道”就是在板桥那个时代的官员,出行的时候有一套仪仗。类似于大家所熟悉的戏曲舞台上经常看到的“回避”“肃静”等等。“喝道”就是在官员出行的时候,有衙役在前面敲锣,吆喝着让行人回避。
郑板桥《喝道》这首诗就写了这样一个事情:
喝道排衙懒不禁,
芒鞋问俗入林深。
一杯白水荒涂进,
惭愧村愚百姓心!
诗中郑板桥说:像“喝道”、“排衙”、四人大轿、鸣锣开道、回避旗牌等等这些东西,朝廷是规定的,官员出行都必须要有的规矩。因为这是朝廷的规矩,所以郑板桥也没法去禁止。
“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你们该怎么排衙怎么排衙,该怎么喝道怎么喝道,我是不在那个轿子里面的,我也是禁止不了的。我就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到树林深处、村庄深处去。在这些地方“一杯白水荒涂进”,老百姓给我一杯白水,“惭愧村愚百姓心”,我感觉到很对不起老百姓。郑板桥是这样一种想法。
爱民,是郑板桥一贯的思想。在他十二年的为官生涯中,爱民之心贯穿始终。他不愿意去摆排场、摆架子,只愿意做一个爱民之官。这就是戏剧里首先要说到的,郑板桥首先是个爱民的官。郑板桥爱护老百姓,他怕给老百姓造成一些麻烦,并干扰了老百姓正常的生活。所以才会有他护着老百姓的一些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