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郑板桥不仅是一位爱民的好官,他的为官用人之道也有过人之处。他推崇实事求是,不搞弄虚作假,从政做官多年,悟出了一些道理,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少事宽政;二是敢干担当;三是情系百姓。

  郑板桥希望在“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下,老百姓能春种秋收,过着安稳和谐的生活,这正是板桥所追求的理想的治理境界。

  少事宽政,不给老百姓添麻烦

  民间流传着不少郑板桥怎样选人用人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郑板桥刚到范县上任的时候,班头师爷、三班六房的衙役都来献殷勤,买账讨好。弄得郑板桥一时分不清谁是阿谀奉承之徒,谁是真正老实可靠的人。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

  这一天,郑板桥把衙门里的那些师爷胥吏叫到一起,说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大家问,是什么任务?郑板桥说,县衙内要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并且实行责任制。他给每个人分了十来粒花种子,各人找地方去种,看谁种得好,就说明谁勤快可靠。并且说一个月之后他要亲自验看种植的成果,于是大家领了种子纷纷去种。

  过了一个月,郑板桥如期来验看花苗。有种得好的胥吏,到郑板桥面前评功摆好,汇报给县太爷看自己种的花苗如何好;也有几个人因为种的花苗出得不全,低头不语;还有几个胥吏哭丧着脸对郑板桥说:大老爷,俺有罪,俺也种了,也天天浇水、除草,没少费工夫,可就连一棵花苗也没有种出来。

  郑板桥笑着说:“好,没种出来好啊!”大家一听,大眼瞪小眼互相看看说:“怎么没种出来的还好呢?”

  郑板桥说:“我给你们的花种子都是炒熟了的,根本不会出苗。所以凡是种得好的,肯定是半路换了种子,只有弄虚作假才种得好。那些种子出不来的,就是用了我给的种子,实事求是,苗自然就种不出来。凡是种不出来的,留在本衙听差,给本老爷办事;凡种得好的几位,心眼太活,本县不敢用,你们另谋高就吧。”

  这虽然是一个民间传说,但是也反映了郑板桥为官期间,用人推崇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作风。

  郑板桥知道,为官者一旦多事,不该管的乱管,必然会给那些衙役悍吏敛财生事制造借口。为官者不给当地的老百姓添麻烦,就是最好的管理。这恰恰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理念,所以,他写了一首名叫《破屋》的诗,描写的是他在范县县衙的情景:

  廨破墙仍缺,

  邻鸡喔喔来。

  庭花开扁豆,

  门子卧秋苔。

  诗的意思是,县衙门的围墙倒了一块,所以邻居家的鸡能进来找食儿吃;院子里种的扁豆开着花,小衙役闲得没事,在墙角下打盹儿……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郑板桥的衙门有点破败,也有点冷清;但再也没有衙役胥吏借着各种名堂,打着他的旗号到乡下骚扰百姓了。这样的官,百姓当然是欢迎的。

  还有一首叫《范县呈姚太守》的诗,是这样写的:

  布袜青鞋为长吏,

  白榆文杏种春城。

  几回大府来相问,

  陇上闲眠看耦耕。

  在郑板桥这种无为而治的治理下,普通百姓春种秋收,过着安稳和谐的生活,这正是板桥所追求的理想的治理境界。

  敢干担当,带头认修潍县城墙

  无为而治不等于无所作为。当势态需要郑板桥这位县太爷救百姓于水火中的时候,郑板桥敢于挺身而出,担当责任。

  这在他由范县调任潍县后,潍县百姓面临水旱连绵的灾情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郑燮传》中记载: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由于灾荒连连,潍县老百姓吃不上饭,郑板桥要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有人建议他按照程序上报,等批准后再放粮。郑板桥说:都到什么时候了,等一级一级报上去,再批下来,老百姓都死光了!上面若怪罪下来,由我一人承担!于是毅然开仓放粮,救活了万余潍县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