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能臣刘鸿翱大中丞宅院有名气(2)

  迫使英舰越境而过尊重事实公正为官

  刘鸿翱调任台湾道兼提督台澎学政时,当地对科举考试获取秀才功名的读书人十分重视。

  有记载说,台湾民众聚族而居的地方,各家族往往立有祖庙,属于祖庙的家族公共财产价值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由族内的秀才们轮流执掌。每逢科举考试,以行贿、拉关系进取秀才成风。刘鸿翱前面的两任官员几经努力,行贿之风得以收敛,请人顶替代考仍然屡禁不止。

  刘鸿翱到任后,指海为誓,杜绝此风。录取秀才,他用县、府复试的方法,即县试时按学额加倍录取,然后经过府级复试,再要求考生将互相证明身份真实性的保证书提交给官署。这样,顶替代考的弊端便得以克服,台湾学风得以大变。

  刘鸿翱在台湾任职期间,三年发生两次规模不大的民变骚乱都得以平定。

  他清理屯田、以屯饷养兵,建炮台以防范海盗,设关隘楼台以抵御外邦入侵,在嘉义贮存义谷、在道库储金十万以防不测事变发生,整理限定军船、明晰官方以杜绝亏空。

  在云南任职期间,刘鸿翱积劳成疾,染上瘴气,痊愈后难行跪拜之礼。他正准备上书陈情请求辞官归里时,接到了补授福建巡抚的皇命。当时正值鸦片战争多事之秋。他放弃陈情辞官归里的打算,赴福州上任。他上任后,东南沿海一带纷纷告警。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英国侵略军攻陷闽浙总督颜伯焘驻节的厦门,扬言择期进攻福州。刘鸿翱部署军民坚守。他认为英军船坚炮利,有利于海战,不一定利于陆战。他发动福建军民用石头填塞屿隅海港,使敌舰难以进港。他奏请清廷谢绝调用外地兵力,训练乡勇,准备以一方之力与英军陆战。因防守森严,英方舰船无隙可乘,只好越境而过,使福州一带避免了战祸。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军船只进犯我国台湾鸡笼口,与我国守军互相炮击。海涌骤起,英军船只桅杆折断后自行冲礁被击碎。第二年正月,英军船只进犯我国台湾大安港,被渔船诱导到土地公港搁浅,遭到沿海义勇围攻,英军一艘三桅大船、两艘舢板船,24名英国人、156名印度人被擒获。台湾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奏明清廷,擒获的印度人按律斩决。后来,英军屡次赴台湾报复,都遭到了失败。

  这年夏天,英国逼迫清廷签订《江宁条约》(俗称《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双方议和后,英国侵华全权代表璞鼎查诬称英军进犯台湾被擒获和斩决是中国台湾地方妄杀遭遇风暴的英国难民。清廷钦差大臣耆英也弹劾台湾道、台湾总兵冒功。皇帝敕命闽浙总督怡良到台湾查办。怡良强令台湾道、台湾总兵以引诬向英国侵略者谢罪。

  刘鸿翱接任署理闽浙总督职务后,用台湾禀报的最初案卷为依据向清廷军机处询问,让姚莹、达洪阿二人得到以平反昭雪。

  自称郭宅街宅院为蜗居大门上悬挂大中丞匾额

  道光二十五年(1845),刘鸿翱获准辞官归里,在郭宅街西端路南、预备仓街北端路东自家的宅院里颐养天年。

  有记载说,郭宅街刘鸿翱宅院是他踏入仕途以后置办的。其宅院原址此前的情况未见记载。关于这处宅院的基本情况,刘鸿翱专门撰文《蜗居记》进行了介绍。

  按照《蜗居记》文中描述,刘鸿翱宅院占地约半亩,却为何称“蜗居”呢?刘鸿翱在文中解释,“蜗”是个象形字,形状缠绕而弯曲,看上去安定不动,从外到内距离却不短,“牛”居住在里面,足以容身。这处宅院,大门坐南面北。进入大门,沿着通道折向西,又折向南,再折向东,才到达内院,不就像“蜗”的缠绕而弯曲吗?内院不与街市相邻,不闻喧闹嘈杂,不就像“蜗”的安定不动吗?内院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院刘鸿翱夫妇、儿子夫妇、长孙夫妇、次孙夫妇各居一室;西院则是会客室、养静室和读书室所在;男女仆役也各有住处。宅院不算宽阔,也不觉得狭小,不就像足以容身的蜗牛居所吗?

  刘鸿翱谦虚地将这处宅院命名为蜗居,而且把“蜗居”作为匾额。但附近民众看到的这处宅院位于郭宅街西端路南的大门上方悬挂的匾额却书有“大中丞”字样。这是因为刘鸿翱曾担任福建巡抚。清代担任巡抚一职的官员习惯上被尊称为中丞,他的宅院又挂有那样的匾额,因而本地民众称这处宅院为大中丞宅院。大中丞宅院在郭宅街的知名宅院中拥有一定的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