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郭宅街整齐规范 东端路南变迁明晰

      拥有数百年可追溯历史的郭宅街,为潍坊城一条地理状况较为整齐规范的古街。郭宅街东端路南的相关地域,一百多年间的地理变迁轨迹还算清晰明了,折射着城市在这段区间内教育以及相关工商业的发育、存续状况和城市的军事价值。

  郭宅街不短也不窄地理状况整齐规范

  二十世纪30年代的记载以及地图标注中的郭宅街,东西走向,长约410米左右,宽约5米,当时隶属于潍县第一区城东南镇,在潍县城厢一带的古街中,不算短,也不算窄,地理状况较为整齐规范。

  郭宅街的东口为一处丁字路口,与东马道相交。东马道由此向南370米左右到达潍县城内东南角,与南马道相交。东马道由此向北500米左右到达潍县城内东北角,与北马道相交。

  自东口沿郭宅街西行160多米,路北出现一处丁字路口,与棋盘街相交。棋盘街由此向北130米左右与东门大街(现潍城区东风西街一带)相交,与文庙大门隔东门大街相望。棋盘街正对文庙大门,为文庙建筑群中轴线的延伸线。

  由棋盘街南口再西行30米左右,郭宅街路南又出现一处丁字路口,与南巷子(原址一带为潍城区松园子小区东沿外的一条无名通道)相交。南巷子由此向南110米左右与南宫后街、松园子街(原址一带为现潍城区松园子小区内的一条无名通道)相交,与射步亭街(原址一带为该区松园子小区东沿外的一条无名通道)相通。

  从南巷子北口沿郭宅街继续西行220米左右,到达郭宅街西口,为一处不算规则的十字路口。由该处十字路口向西接小十字口东街,本地俗称“郎家野圈”,通西面130米处的布政司街(现潍城区布政司街一带)、交田宅街(该区向阳路一带);向南与预备仓街(原址一带为该区松园子小区西部的一条无名通道)相交,通南面330米处的南寺山门前小空场;向北与兴隆街(该区预备仓街一带)相交,通北面130米处的东门大街——大十字口东街(该区东风西街一带)。

  因郭姓居多而得名历史可追溯至明代

  关于郭宅街地名的由来,当代官方的解释很简洁:“郭姓居多,因名。”

  当代官方解释中所说的郭姓,多为历史上潍县城里东门里郭氏的族人。明代成化九年(1473),高唐人郭礼因那一带灾害与战乱并生,带着儿子郭翠搬迁到潍县,定居东门里(官方公布的地名为东门大街,大致是现在潍城区东风西街的和平路至预备仓街段)。因而,该支郭姓族人自称潍县东门里郭氏。

  郭礼,有廪生功名,迁移到潍县以前就做过塾师,定居潍县东门里以后仍以此为业。此后数百年间,郭氏重视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踏入仕途、勤于通过著书立说传播传承传统文化。清亡后,该支郭氏中从事教师职业以及擅长书画的族人众多,其中不少人为地方知名人士,其相关事迹有记载。

  该支郭氏族人在历史上的潍县城里一带聚居广泛,以郭宅街最为集中。郭宅街地域内知名民居星罗棋布,其中不少知名民居的主人为该支郭氏族人。故“郭姓居多,因名”的郭宅街,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代。

  郭宅街地域内曾分布着多处知名民居、建筑、工商实体、新闻机构、宗教文化团体、政府职能部门等,数不胜数的地方知名历史人物曾在这里定居,因而,这条古街展现的地方文化风貌丰富多彩。

  自这条古街东端的路南开始,分别予以梳理展现。

  郭氏小学校舍毁于军阀混战炮火

  早先,郭氏小学在郭宅街东端路南办学14年。有记载说,1916年,郭氏两等学堂自西门里大街(官方公布的地名为西门大街,现东风西街一带)迁至郭宅街东端路南,改称郭氏小学,办学规模为五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共有200人左右,校长陆文会。

  1930年,军阀中原大战中,阎锡山、冯玉祥军炮击潍县城,郭氏私立小学校舍毁于炮火,学校不得不搬迁到附近的郭宅街路北郭氏家庙内。

  1930年夏,阎、冯军围困潍县城,占领潍县火车站(现在的胶济铁路潍坊站)以及县城附近的一些村庄,在县城西南方的黄土埠、马良冢子(现在都属于潍城区南关街道辖区),天主教堂外树林内(位于现潍城区胜利西街和平路口以南、和平路路东一带)等处设置大炮,向城内及联系城里、东关必经的白浪河河道(现亚星桥一带)进行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