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郭宅街整齐规范 东端路南变迁明晰(2)

  半个月后,阎、冯军西退,潍县城解围。有统计说,县城遭困半月间,民众丧命于炮弹之下的,城里有12人,各关厢23人;受伤致残者,城里35人,各关厢55人,共计伤亡125人。潍县城厢一带遭到炮火炸毁的房屋共124间,屋山18堵,墙6堵,包括城里郭宅街东端路南郭氏小学的校舍。

  东段路南首户解放前曾是浴池铭新池

  郭宅街东端路南第一户,在解放前的一段时期,为一家浴池的所在地。浴池的字号为铭新池。历史上潍县城厢一带的民众也称浴池为澡堂。

  有记载说,铭新池是以一处四合院结构的房产为依托建造的。起初,铭新池经理是巩文秀。相传开办铭新池的资金是巩文秀的父亲巩绍庵向朋友集的股,每股50元(银元),共募集了10股,即500元。因巩绍庵交游广、朋友多,这些资金都为大家友情帮助、无偿赠送。铭新池后来出让给本地人郭训祥。郭训祥系东门里郭氏族人。

  也有记载说,铭新池是当时家住附近松园子街东端路北的绅界人员、东门里郭氏族人郭雨若的产业。郭训诰任经理,也是东门里郭氏族人。郭训诰的儿子郭天熙解放后曾在本地一家国营饭店做厨师。

  历史上的潍县城厢一带,1918年到1934年,在市面上先后有新德楼、三新池、玉露春、复兴池、新华池、铭新池等9家浴池开业。洗浴成为营商行业之一。其中,由商人韩铭晋投资、1932年开设的玉露春浴池,位于东关南沟街(现奎文区奎文门街一带),建有两层“回”字形楼房,楼上、楼下分设男女浴池,机井抽水,备有锅炉,蒸气打水加温。房间有暖气,设雅座和普通铺两种,当时在胶济铁路沿线各地以设施超前、时髦而闻名。铭新池的具体开业时间则未见记载。铭新池是否建在郭氏小学遭到炸毁的校舍原址处也未见记载。

  遵守行业规范,服务及时周到

  潍坊城一带,自传统时代到洗浴设施进入家庭之前,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不少民众不太讲究个人卫生,一年到头洗不了几次澡。尤其是解放前,周边农村民众甚至包括不少城市妇女,基本上不去澡堂。只有部分人在春节前,不管澡堂怎样拥挤,也要排队洗一次澡。因而,洗浴成为行业以后,铭新池与市面上其他浴池一样,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是很周到的。

  顾客进门,先有看座的雇员笑脸相迎。如果雇员与来客熟识一些,雇员会主动称呼顾客“某先生”或“某长官”“某老板”并问好,还会简短地说上几句客套话。然后帮助顾客找到合适的位置(雅座或房间)。

  顾客脱掉衣服,雇员马上用竹杆将上衣挑挂到相应的挂衣钩上,将其他衣物和鞋帽放在床头或桌柜内,并在相应的铺位上铺好毛巾床单,摆好枕头,让顾客洗浴完毕后能够躺下休息一会儿。顾客洗澡时,负责搓背的雇员根据顾客入池烫洗时间,及时招呼约定搓背的顾客,在特备的长条宽凳上为其搓背。待预约者都搓完后,再询问其他顾客,然后在池外的房间中等待,有呼即应。

  顾客洗浴完毕走出热水池,值班雇员立刻拿起擦澡毛巾,给顾客抹净背上的汗水,并为之披上大浴巾。顾客走回铺位,看座的雇员立即送上手巾把(湿热的毛巾)供顾客擦脸,然后送上热气腾腾的茶水。这时干毛巾已放在床头的桌柜上了。顾客喝茶解汗,稍事休息后,看座的雇员会应招拿来刀剪,请顾客自己修剪脚指甲或老茧。

  如果顾客脚上有脚垫、鸡眼、摩眼之类的小毛病,修脚工会应招进行修治。修脚工有一套专门的技术为顾客解除脚病痛苦。他坐着大马扎,将顾客的脚放在自己铺着专用垫布的大腿上,正着身子,熟练地操作。修整后,顾客在一定的时间内行走时感到舒服。如果顾客有脚气发痒者,也有专人为之捏脚,并用竹子作成的专用工具进行刮摩,先刮后捏,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消除燥痒难受之苦。如果顾客筋骨不适或背部不爽,也可以找专人推拿按摩,在短时间内起到顺筋活血、解除疲乏的作用。

  顾客在铺位上休息一会儿,有的还轻松地睡上一觉,喝足了茶,才准备离开。看座的雇员赶紧用竹杆将顾客的上衣取下,等顾客穿戴完毕后再送一次手巾把,请顾客擦擦脸和手。最后按顾客实际消费项目(如洗澡、搓背、修脚等)算账付款。顾客一般还要酌情给予茶钱(即小费,时称小柜钱),看座的雇员躬身道谢。顾客离开时,沿途遇到的雇员都会恭敬相送,并礼貌性地请客人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