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人文潍坊 | 潍河两岸鱼水情

    潍河,是一条母亲河,更是一条英雄河。她用慈母的乳汁和博大的胸怀孕育了两岸的山山水水,更见证了昌邑儿女奋起抗争、同仇敌忾的铮铮铁骨和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在战争年代,潍河两岸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模范,凝结了传唱不朽的党群干群军民鱼水深情。潍河的岁月是漫长的,循着潍河的记忆,回顾那段难忘的历史,定会深受教益;沿着潍河的足迹,寻觅那些激荡人心的故事,可以感悟初心永恒。

  三姐妹走山路赶赴胶东。


 

  1943年春,《胶东公报》报道:在文登县沿海的一个村庄,一位年仅17岁的姑娘用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与前来“扫荡”的日、伪军进行殊死斗争……报道中的这位姑娘就是带领俩表妹参军的昌邑夏店村的阎云。

  

夏店三名花季少女 秘密离家参军抗日

  1941年,盘踞在昌邑的日、伪军频繁“扫荡”,国民党地方土顽部队也乘机不断向我抗日军民挑衅。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五),是夏店村大集。赶集的人悄悄地相互传递着一条新闻:夏店村三名十几岁的少女突然失踪了,至今不知去向……

  此时,罗荣桓等率领八路军115师浴血奋战,相继开辟了鲁西、鲁南等十个抗日根据地。就在115师师部及辖属部队行军作战中,随后跟来了三个女学生,略大点的叫阎云(原名王馨枝),另一个叫张增文(化名阎英),16岁;最小的叫张雪雁(化名王淑芝,后改名张素珍),14岁。她们是姑表姊妹关系。

  原来,姊妹仨经常在一起学做针线活,不但心灵手巧,而且思想追求进步。她们最爱听共产党领导贫苦农民反奸除霸、抗日救国的故事,渐渐在心灵深处铸成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姐阎云首先产生了一个想法:男孩子能当八路打鬼子,难道女孩子就不能参加抗日?她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告诉了耳鬓厮磨的两个表妹。三人心灵相通,不谋而合,毅然决定一起参加八路军。

  当时,夏店村一带还是游击区,八路军去活动,日、伪也去骚扰,成人的行动都要非常注意,年幼的女孩子参军就更不容易。还是大姐阎云有点心机,经多方探询,她带领表妹找到中共昌邑县第五区区委书记傅昌,倾吐了自己的爱国心情,表达了抗日的强烈愿望。傅昌告诉她们,区里正准备抽调一批进步女青年去胶东学习,真想参加抗日就跟干部上胶东。姊妹仨顿时高兴得跳起来,恨不能立即插翅飞向胶东抗日根据地。她们满怀喜悦的心情,各自飞针走线,赶制夹衣鞋袜。年长的阎云比两位表妹想得更多。她怕三家的老人不放心,不让她们走,又担心公开参军招来敌人对亲属的迫害,更重要的是一旦泄露党的机密,不但自己走不成,还会给革命造成损失。她和表妹们思来想去,最后决定不声不响地秘密走。

  八月初五上午,集市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姊妹仨以赶集为掩护,张雪雁约阎云先走,张增文则翻过又高又陡的围子墙。三人在约定地点集合后,又一起急奔前河滩村。第二天,在联络员姜在成的带领下,匆匆赶到中共昌邑县委所在地滩子村,将区委的介绍信交给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锐。王锐仔细地端详了一番这三位小姑娘,和蔼地对雪雁说:“你年龄太小,会想家的,还是回去吧!”张雪雁却坚定地说:“俺不想家,不回去,俺要和两个姐姐一道去打鬼子。”阎云、张增文也帮着再三请求,王锐才勉强同意了。就这样,仨姊妹如愿了,三个少女同时“失踪”的新闻也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