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万物生辉。在寒亭区,以竹条为骨、丝绢作衣,薄如蝉翼的风筝振翅欲飞;在20公里外的昌邑市,以山间野生茧纺成柞绸,采用独特染色技艺个性化定制服饰;传承了400年的泥老虎变身带香薰和小夜灯功能的瓷老虎,在国家文旅部的文创大赛中斩获金奖……
潍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民间有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代代手工艺人秉持匠心,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积极引导、推动非遗项目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乘风而上,顺势有为。近期,山东省出台了《“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意在推动传统非遗与现代文创融合,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省级以上老字号名录等,支持各市分别打造2至3个手造重点产业。在重塑“山东手造”产业价值、形成“山东手造”产业新动能的大背景下,潍坊以其独特优势,打开了手造产业发展的蓬勃新气象。
困惑—
非遗传承中的难题
“在过去,年画是家家户户张贴的必需品,每逢过年都要买,比如灶王爷,以前每年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现在了解年画、亲近年画的少了。”在位于寒亭区的中国年画博物馆,正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安军边走边介绍:“但这也正常,社会在变化,像年画这种古老的‘节日仪式感’,逐渐在淡化。”
不仅是潍坊,随着城市发展变迁,各地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冲击。面临传承发展困境的,也不仅是木版年画。“依靠非遗创作来实现经济效益,很难。”在采访中,多位非遗传承人坦言,靠年画来养家糊口比通过其他工作赚钱难得多,年轻人从事这行的越来越少——愿意学的少,学了能坚持下去的更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其“活态性”,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但如今传承人断层状况异常突出,大多数非遗都处于后继乏人的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研究成果的转化。同时还缺乏高水平、有创意的设计人才或团队,致使很多有潜力的非遗项目“养在深闺人未识”,更谈不上创新发展能力。
“非遗创新虽有一定发展,但存在着企业培育不够、创新手段单一、创新涉及面不广、创新设备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在天顺风筝厂,总经理张华刚介绍,即使他们这样一大半员工是“90”后年轻的团队,也面临创新难题。
市场检验产品的生命力。非遗要创造性发展、创新性传承,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走进百姓大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