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尽管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等非遗资源丰富,但是非遗创造转化率较低、产业链条不充分,只有小部分能有效转化融入生活、对接市场,大部分仍处于基础的申报传承保护状态甚至是低迷状态,活化利用率比较低。即使部分转化创新的非遗项目,业态也相对单一,产业链条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转化。
破局—
一场源自内生动力的变革
去年“七一”前夕,一套由正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30名民间年画艺人集体创作、集纳100幅年画的木版年画集《画说党史百年辉煌》,在网上引起轰动,见者无不为之震撼,其制作耗时、内容容量、艺术水准等均创行业纪录。
“想要发展就必须得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与时代紧密结合。”吴安军说,“生逢太平盛世,我们非遗传承人有责任记录这个时代。早在2013年,我们就想以党史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以木版年画的方式展示百年辉煌。”
这是一个宏伟的构想,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前期广泛联络党史专家、木版年画艺人,创作团队在题材选择上反复推敲,在画稿设计上精雕细琢。朽稿画样、雕刻模版、水色套印、烘货点胭,每张年画都经过四道基本工序、24个步骤,历时长达八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品牌的重要性,我们的年画纸都是特制的,带防伪,申请了版权。”吴安军介绍。
品牌就是标准,品牌就是影响力。
同样把打造品牌作为主攻方向的还有张华刚。“我妈妈是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第一批风筝扎制学员,我高中毕业后就也跟着她扎风筝,这些年,我见证了潍坊风筝的发展过程。”去年开始,他们与潍坊市的老艺术家们合作生产风筝。除了做工较以往更精细之外,每个风筝都有了身份标记,有设计师的简介和签名盖章。
“我们想做潍坊的城市伴手礼,马上就下线第一批产品。”城市日新月异拔节生长,这座城市代表性的文化产品也要跟得上发展的脚步。这位1986年出生的年轻人对未来目标清晰——“做具有工匠精神的潍坊风筝!”
“智能化程度越高,手艺人就越值钱。”在问及为什么不能用机器代替人工以解决招人难的困境时,吴安军这样解释,边说着,他拿出两副木版做对比,其中电脑刻版的那一副,线条粗细没有变化,“少了灵气,没有韵味。”
同样执着于非遗“灵气”的,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郭洪利:“龙头蜈蚣风筝,只有潍坊扎得出来,只有潍坊的龙头蜈蚣形神兼备,有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