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可托,纸鸢寄愿。2020年,一款大型网络游戏上线了“轻风戏纸鸢”制作风筝互动游戏,两天时间,参与量超8000万次,玩家在游戏里共制作了几十万只风筝。郭洪利短短几十分钟的线上制作风筝直播,总在线观看人数超650万人次,他认为:“把风筝与另一种产品嫁接,这就是创新,是跨行融合,把风筝这种非遗产品与当下最热的游戏结合起来,在游戏里风筝皮肤的点击率超过一亿次。在游戏里放风筝,在年轻人心里种下风筝的种子,这就是非遗的生命力。”
共赢—
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向未来
非遗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主动拥抱市场,还要具有时代性和功能性。
高密的泥老虎变成了瓷老虎,还有夜灯、香薰、加湿器的功能,并且准备开发盲盒系列,将地域文化符号延伸到极致。“把实用功能加进去,附加值就更高。”潍坊洪景天创意文化公司负责人康健介绍,“再往前走,下一步我们还想做成智能化产品,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化场景。”
“市里的媒体曾经宣传报道过我们的产品,自此我的网上商城才有了第一张订单,来自一位北京的顾客。”康健说,这对他的启示就是,平台的重要性——借助平台走出去,用好各类政府主导平台和商业平台。去年他的作品被文旅部入选外交礼品店,随之而来的,是北京一家大型连锁酒店数以千计的订单意向。
山东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将非遗传承技术应用到文创产品开发中,走上了品牌化、市场化的道路。这家原本做纺织的工厂,去年公司注册了“青云染”品牌,“这一排丝巾,不同的颜色都是从不同的药材中提取的,比如红色,是用茜草、红花和苏木染的。还有婴幼儿服装,我们的衣服号称‘植物的果皮’,因为小朋友会用嘴巴接触衣服袖子,所以我们除了在布料上严苛外,完全采用植物染工艺,就是要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的健康生活理念。”工作人员介绍。
与企业一样,政府也在为非遗项目如何走向产业、开拓市场,不遗余力地想办法。
近年来,潍坊拓展非遗项目的市场化新渠道,在潍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开设了“非遗空间”,发起“潍水非遗合伙人计划”,重点招募了风筝、年画等20余项代表性非遗项目,开展非遗项目的现场展示展演、文化创意研发和传习研学等,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接待研学学生超过3万人次。
依托风筝、木版年画、核雕、嵌银髹漆等非遗项目,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投资、产业植入,潍坊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培育和建设了一批非遗小镇、非遗特色乡村和手造村落。位于坊子区的王家庄子村,风筝生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00多家、网店80多家,村里的风筝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生产风筝8000多万只、产值2亿多元,产销居全国第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风筝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