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松园子故迹寻踪(2)

 
  北厅房为正厅房,规模为三间,潍县传统出厦平房前常见的厦檐、明柱、月台历历在目。左、右明柱上悬挂着竖条式瓦面牌匾,分别书有“霁雪淫庭春风满座”“藤荫半院皓月当空”字样。门、窗都是雕花隔扇款式。正厅房对面的南厅房与之格局相似,只是厦檐狭窄一些。南厅房门楣上悬挂着《藤花仙馆》小匾。
 
  厅房院内没有厢房。西南角开有一处中门,通往西墙外的宅院主过道。中门的院门也是黑漆格调,院门上刻有填石绿漆的对联,内容是“三径花香春把酒,半庭萝月夜谈棋”。另外,北厅房后门外有条夹道,本地俗称夹咕道子。这条夹咕道子西端有一座小门,也与西墙外的宅院主过道相通。
 
  西前院整体上也像是一条过道:东面是大屏门;西端为一处饲养家畜的敞篷,这类敞篷,潍县大户人家一般称马厩或马号;南面为一溜临街南屋,共七间,分别是粮食屋、碾屋、磨房等,南屋的南面就是站在松园子街上看到的大门以西路北的那片房屋;北面的东端为一处坐北朝南的垂花式门楼,其余部分都是院墙。
 
  进入垂花式门楼,为一条南北走向的过道。过道较宽,为整个宅院的主过道。门楼内不远处、主过道路东,即开在厅房院内西南角的中门。中门以北的主过道东侧,即厅房院西墙外的那列藤萝架,藤萝架下为通道。垂花式门楼以北的主过道西侧,也建有一处草坪。草坪内距门楼不远处栽有两棵瓜子黄杨,再向北为一棵杏树,树干直径足有一尺,树冠覆盖着主过道的西南部。这样,主过道的南段就显得优雅宜人。
 
厅房院内创办益社 后来扩为同志画社
 
  郭兰村的祖父郭恩培一生酷爱文物,祖母袁氏擅长国画绘画,精于刺绣。受到家庭的熏陶,郭兰村自幼喜爱美术,四五岁就能够在石板上绘画,画什么像什么。六岁时剪纸成马,受到大人们的称赞。他先后在潍县本地的私塾、养正小学、私立丁氏第一小学就读。高小毕业后,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直至毕业。
 
  下学回潍后,郭兰村与两位同学赫保真、傅葆桎一起结成一个社团,名为益社,共同研习探讨国画创作,并编刊了两期《益社季刊》。有记载说,益社就设在郭兰村松园子街宅院的厅房院落内,三人后来都是潍坊或青岛等地国画界的知名人士。赫保真,字聘卿,对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的国画绘画都擅长,他学习勤奋,作品很多。后来他又学习西方绘画,曾编印《铅笔素描写生范本》,此书曾作为学生们修习西方绘画的课本类读物。他定居青岛,担任师范、中学美术教师。傅葆桎,字柳坪,在花卉方面的国画绘画有技巧和艺术修养。可惜的是,他在很年轻时就去世了,存世的作品不算多。
 
  丁启喆,字东斋,国画效法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字老莲)的风格,也学习明末清初画家恽寿平(字南田)的绘画风格,造诣很深。他工于人物绘画,曾师从本地山水花卉画家刘嘉颖(字实甫)。他一生勤于绘画探讨,作品章法严谨,为当时的绘画界所看重。在他的作品中,工笔绘画占有不小的比例,他曾编绘《老莲汇稿》《北海人范》等画册传世。
 
  郭兰村在潍县丁氏第一小学就读时,丁东斋是国画教员。郭兰村等三人结成益社后,丁东斋对他们说:“古人说益者三友,你们三个人组织这个益社,倒也名副其实,但范围小,没有多大作用,何不扩大组织,邀请全县的美术爱好者,让志同道合的画友共同办社,岂不更好?”
 
  于是,在丁东斋的大力倡导下,就在郭兰村等三人原来益社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吸收本地国画爱好者参加,1922年成立了同志画社。丁叔言为社长,刘炯为副社长,社址设在了丁叔言家的书斋中。
 
郭兰村擅长工笔绘画 《流民图》描绘难民惨状
 
  加入同志画社后,郭兰村一直孜孜不倦地探讨国画艺术,风格逐渐明晰。作为本地知名画家,他在工笔描绘人物、骏马、花卉、鸟兽等方面都擅长。他的人物绘画,用笔细密盘绕,如春蚕吐丝。人物衣纹具有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的画风神韵,人物形象、神态既有真实感,又有传统高古风格。他善于观察群马动静变化细节,画笔下的骏马,具有宋、元时期书画家赵孟頫(fǔ)的神韵,又借鉴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