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松园子故迹寻踪(3)

 
  彩色《水浒传人物绣像》《凌烟阁功臣绣像》《西厢记》《女猎图》《昭陵六骏图》《八骏图》等,都是郭兰村的代表作品。抗战期间,山东遭天灾,难民流离失所,沿街乞讨。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创作完成长卷《流民图》,描绘了难民饥寒交迫的惨状,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从下学后到举家搬离松园子街的宅院前,郭兰村历任潍县郭氏小学(后称郭氏励新小学)教师、日伪办县立东关小学校长、日伪潍县新民教育馆馆长、日伪办县立中学教师等职务。
 
  1928年,他在青岛开设了一个与美术绘画有关的印刷局,名为乐陶美术馆。他与赫保真、葛焕斗等画友的作品曾在该处美术馆石印成画集面世。1931年,乐陶美术馆亏本倒闭。
 
兄弟合作扎绘创新 作品被誉为郭氏风筝
 
  在不断探讨国画艺术的同时,郭兰村也善于在工艺美术设计方面进行探讨。他与自己的二弟郭椒林(名迺馥)经常合作。郭椒林也是郭氏励新小学的教员。郭兰村自己设计风筝,郭椒林扎制。扎制完成后再由郭兰村绘画。兄弟二人都注重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一只只精美的风筝便不断面世。
 
  郭兰村兄弟二人扎绘的风筝,与工笔装饰画相结合。他们还把传统的硬翅风筝改为双翅可以活动的风筝。他们扎绘的小蝴蝶风筝,长12.5厘米,宽6厘米,可装在特制的纸盒里,被视为珍品风筝。他们的风筝作品在当时被誉为郭氏风筝,为城派风筝中的精品,不仅是放飞的娱乐品,又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对风筝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颇有贡献,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兄弟二人因而同为城派风筝的代表人物。
 
  1941年4月,日伪办潍县县立中学举办《郭兰村创作风筝展览》,展出百余件郭氏风筝,品种俱全。历史故事如“吹箫引凤”“吕布戏貂婢”“水漫金山寺”,鸟禽如鸢、鹰、隼,草虫如蝴蝶、螳螂、蝉、蚱蜢等,造型优美,色彩鲜明,千姿百态,活灵活现。
 
  另外,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郭兰村在城里东门大街(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开设“松荫斋”嵌银馆。他自己设计的嵌银作品有山水、人物、花鸟、龙凤等,著名的有《红楼梦》仕女挂屏。七七事变后,他的嵌银作品没有了销路,“松荫斋”也停业了。
 
  
 
主宅正房规模最大 东西后院各具特色
 
  郭宅主过道大杏树下的路西为又一处中门。中门院门上一般贴着的对联是:“春风柳带鸣金马,晴雪梅花照玉堂。”
 
  进入中门是主宅院落。主宅院落很大。院落东面除了中门,还有两间厦子当储藏室。院落西面则只有三间当厨房用的厦子。院落南面靠南墙建有一处月台式花坛,高出院落地面好几级台阶。院落北面为整座宅院的主宅正房,为一栋规模五间的拔台式建筑。
 
  这处主宅正房为整座宅院中规模最大、感观最宏伟的建筑物。厦檐、明柱、月台特别醒目。明柱上经常贴着的对联是:“风飘绿柳平台暖,雪点红梅小院春。”月台高出院落地面近一米高,整栋房屋南北进深六米多。偌大的主宅院落无厢房,东西两面低矮的两处厦子衬托得主宅正房特别高大。主宅正房后也有一条夹咕道子,夹咕道子北墙偏西有一处角门,通往西后院。
 
  沿主过道东侧藤萝架下的通道向北到尽头有两间过道屋。东边那间为南北两面都有过道门的通道,南面过道门上通常贴的对联为“燕过重门留好语,莺迁乔木报佳音”。西边那间是盛放米、面的屋子,前后有窗,门却开在东边那间的西山上。米、面屋南面窗下又有一处花坛。花坛内点缀以太湖石、梅、竹等。
 
  出过道屋向北,主过道路东为夹咕道子西端的小门。主过道路西、米面屋后窗北又有一处屏门。屏门内为西后院,西后院内东面和西面各有三间厢房。西后院南墙即主宅正房后的夹咕道子北墙,北墙为这整座宅院的北界墙。
 
  沿主过道向北不远就走到头了。主过道东北角为一处月亮门,门内为东后院。因东后院南北很短,故院内东面为三间面积很小的房屋,西面为月亮门和院墙,南面为当作厨房使用的两间厦子,南面院墙即主厅房后的夹咕道子北墙,北面为三间没有明柱的台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