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松园子故迹寻踪(6)
随着潍县近、现代意义上的织布业逐渐发展壮大,织布业对棉纱需求的数量也越来越大。故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除了最先开业的义德栈,还有德增福、源兴恒、恒盛德分别于1921年、1926年、1936年先后开张营业。这四家货栈,总部都设立在青岛,主业都是直接从棉纱生产厂商手中购买棉纱,然后转手。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处于上游地位的棉纱购销中间商。
这四家货栈的资本组织形式都是合资,共有19家出资方,资本总额达26万元。19家出资方中,义德栈的八家出资方都是潍县籍,另外三家货栈的11家出资方,除了一家即墨籍、两家昌邑籍外,其余的也都是潍县籍。故当时至少在青岛、潍县、昌邑等地,业内人士及相关人士称这四家货栈是“潍县帮货栈”,称这四家货栈的出资方及掌管人为“潍县帮商人”。作为义德栈的东家,家住松园子街的张俊卿自然是青岛“潍县帮货栈”的“潍县帮商人”之一。
潍县全县购纱业务 义德栈占到六七成
棉纱,是棉纤维经纺纱工艺加工而成的纱,棉纱还可以经合股加工后成为棉线。棉纱根据纺纱的不同工艺,可分为普梳纱和精梳纱,而这是我国传统纺织工艺所无法企及的。从潍县下河街洋线市的名称看,其交易货品应该是棉纱加工品棉线。此类棉线在我国最初称洋线,交易市场因此得名,但现有记载则都称洋线市的交易货品为棉纱。
我国出现近、现代意义上的棉纱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之后,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向我国大量倾销大机器制作的棉纱时,我国最初称棉纱为洋纱。有记载说,义德栈最初经营欧美洋纱进口业务,随着我国资本、日本资本开设的机器纱厂在青岛兴起,以及潍县织布业的转型,义德栈逐渐转向代理经销青岛各中外纱厂生产的棉纱。义德栈购进棉纱,一般都是直接与相关供货厂商进行交易,即使在早期也很少通过买办从中介绍。当然,“潍县帮货栈”中的其他商家,开业时间较早的也大致经历了上述历程。
有记载说,1933年潍县全县拥有24家线庄时,青岛的那四家“潍县帮货栈”几乎代理着潍县当时全部线庄的购纱业务。其中,义德栈的购纱输潍量,大约占到了“潍县帮货栈”输潍总量的60%-70%。因为棉纱经销业务的频繁,潍县各线庄、染织工厂常年在青岛“潍县帮货栈”派有驻员,其中派往义德栈的有同盛、阜聚怡、阜聚、蚨祥、信记、义德泰记等线庄和信丰染印公司、德和染织工厂以及德聚染厂等当时的大、中型布业实体。
棉纱从出厂到在潍县上机织布,多年都是这样的流程:青岛的四家“潍县帮货栈”自生产供货厂商处购得棉纱后输潍,完成上游的一级批发。潍县有条件在青岛“潍县帮货栈”派有驻员的布业实体则在这一环节购得棉纱后上机织布;与“潍县帮货栈”有代理关系的线庄购得棉纱后出售给线贩,这是中游的二级批发。生产能力可以购买整件棉纱的布业实体在这一环节就可直接从线庄购纱并上机织布;线贩从线庄购买整件棉纱后拆包零售给小本织布业户,完成棉纱的下游交易。
这样,棉纱购销流程中的中游二级批发、下游的交易以及相关直销活动一般都在下河街洋线市一带完成。同样也是在这一带完成的棉纱期货交易则没有这么多环节,且只要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都可以自由参加,没有见到有什么门槛的记载。
以义德栈拥有的实力、在潍县织布业链条中的作用,以及潍县洋线市的位置,张俊卿在修整下河街路段中一下子认捐那么大的数额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其他三家“潍县帮货栈”中,除了恒盛德开业时间晚于修路时间不论,只见到德增福捐洋(银元)十元修路的记载,未见有源兴恒捐款的记载,与义德栈和张俊卿相较,他们就显得逊色多了。
张俊卿个人的生平轨迹以及义德栈的其他情况,包括张俊卿家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搬离松园子街宅院等等,则均未见记载。
古民居现存11处院落
原南巷子地域潍坊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所在的四合院,数年前开餐馆的情景。
数年前一处幼儿园所在的院落,疑似属于郭宅街地域。
松园子古民居现存11处院落37座建筑,房屋42套162间,东西长约112米,南北宽约64米,占地面积6235平方米,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已经为潍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能在历史上分别属于松园子街、南巷子、郭宅街地域。
南巷子南端路西宅院 曾为两处机关办公地点
历史上的松园子街东端为一处不规则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向北为长约百米、宽约6米的古旧街巷,1966年以前的名称为南巷子,1966年取“毛泽东主席是革命人们心中的红太阳”之意改称红阳北巷,1981年恢复原名称后避免地名重复,调整为城关南巷子(以下统称南巷子)。附近民众则仍然习惯称之为南巷子。
笔者记忆中,大致在1974年左右,南巷子南端路西的第一个大门,为潍县传统时期大户人家常见的卧虎式大门,大门内的院落为潍坊市重工业局机关所在地,大门旁边挂着书有该机关名称的长方形白底黑字牌匾。官方记载显示,1972年设立潍坊市重工业局,1976年调整为化学工业局,1984年撤销。
南巷子路西的第二个门口为一处便门,离第一个大门只有十几米。之所以说是便门,是因为这处院门开在潍县式四合院正房与东厢房之间的狭窄缺口处,拆掉原来的短墙,安装上门扇就成了院门。1974年左右,院门旁边好像没挂什么牌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处院门旁并列悬挂着好几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牌匾,显示着这里是潍坊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单位的办公大院。
从结构上看,南巷子南端路西的这两处院落是由原来的一处宅院调整改造而成。这处宅院位于松园子街东端路北郭雨若宅院的东邻,但已经不属于松园子街地域,而是位于南巷子地域。
数年前,松园子古民居可以随意参观、拍照时,这处宅院原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办公大院的四合院部分已经开起了餐馆。该四合院有五间正房、东西厢房及南屋,都是三间。原为重工业局的大门已经拆除,改建为几间门头房。
参与华丰机器厂复厂复产 郭诚秀买下宅院给胞弟住
据了解,这处宅院解放前曾由郭诚秀买下,据说他在青岛做生意攒下一些钱。宅院此前的业主则未知。潍坊解放初期,工商界资深企业家、开明人士滕虎忱与他的同事们一起,将华丰机器厂保留下来的自行车零件等物资变卖后换成现金,在大马路华丰二厂旧址(今潍城区民生西街与和平路交叉口以北路东一带)重建厂房、添置设备,老牌、老资格的华丰机器厂得以顺利复工复产。郭诚秀参与了这个过程,他后来长期是华丰机器厂的技术骨干,曾接受指派去滨州一带帮助上马柴油机厂。
据郭诚秀家的族谱等资料显示,该支郭氏族人繁衍不算茂盛。自郭诚秀的曾祖父郭象泰起,也未见有族人考取功名或拥有官方身份的记载。他的近支曾祖郭象升、郭象孚都是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乡绅。郭象升晚年举家由潍县迁至安丘定居,有《瓣香亭诗集》《听秋斋诗集》存世,郭象孚有《了庵诗存》传世。
郭诚秀购得这处宅院后,由他的胞弟郭蔚秀长期居住,宅院是否转归郭蔚秀名下则未知。郭蔚秀一直未婚,是个不务正业的人,解放初期,在潍坊市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他被判处死刑,宅院被没收充公。
这处宅院目前仍原址尚存,为今松园子古民居的组成部分。
古民居列入保护单位 有11处院落37座建筑
潍坊市有关部门于1996年划定公布了松园子古民居规划保留区域,共有11处院落37座建筑,房屋42套162间,东西长约112米,南北宽约64米,占地面积6235平方米,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松园子古民居于2000年4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原址尚存待修复的松园子古民居中,包括原属于南巷子地域的该巷路西原潍坊市重工业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所在的宅院,原属于松园子街地域的该街东端路南黄星源宅院第一进院落,该街路北自东端起,郭雨若、郭兰村、张俊卿三处宅院基本能够按照现存相关记载找到相关院落的位置。
张俊卿宅院的西墙外现在为潍坊市潍城区松园子小区内的一条南北走向的无名通道,已经出了松园子古民居的范围。西墙内的院落因无法进入,相关情况无从得知。无名通道的路东、张俊卿宅院的西外墙的一面疑似为南北走向、长约六七十米的单口过道旧址。依据是西外墙处与单口过道差不多等长的范围内没有任何院落大门。
出了疑似单口过道旧址范围后,路东有一个新建的大门。松园子古民居几年前可以随意参观、拍照时,这处大门上方悬挂有“松园子幼儿园”的标志。最近笔者又去松园子古民居一带探访时,这处大门紧锁,已无任何牌匾标志。大门内的院落已经整修,用途则未知。如果这一带就是单口过道旧址处,那么该处院落及其以北地带现存的古民居,历史上可能属于附近的郭宅街地域。
资料来源:《潍县志稿》《潍坊市街道、居民点、桥梁名称表》《潍坊市志》《郭氏族谱》《潍城文史资料》《潍城区志》《潍城区地名志》《中共潍城历史(1949-1978)》《奎文史话》《中国农史(杂志)》,郭君同、谭宏、郎继成、高玲对相关部分的梳理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