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松园子故迹寻踪(4)

 
  由此可见,东、西后院整体结构上显得简约,却又各具特色。
 
  1948年,郭兰村家卖掉这处房产,举家迁往潍县城里增福堂街(原址位于今潍城区城关街道增福堂社区北部)。
 
◎相关链接
 
城派风筝与乡派风筝
 
  历史上的潍县风筝,曾有城派风筝和乡派风筝两个流派。
 
  城派风筝主要产地在潍县城(今属潍城区城关街道辖区)一带,因为有文人和画家参与制作,又称为文人风筝,具有精巧、细致的特点,质量上乘,产销量都不大。
 
  乡派风筝以潍县的杨家埠(今属寒亭区寒亭街道辖区)、南胡住(今属奎文区北海路街道辖区)和三里庄(今属潍城区西关街道辖区)为主要产地,是当地农民的一项季节性创收项目,产销量大,价钱低廉,属于受大众欢迎的普及性作品。另外,为数不少的市民能够自己动手扎制成各类风筝,自己放飞,自娱自乐,其中不乏上乘佳作。
 
张俊卿跻身棉纱大亨 义德栈为中间商龙头
 
 
  张俊卿为解放前的一段时期里潍县商界的知名人士。他家的宅院坐落在松园子街东端路北第三个大门内。有记载说,他是义德栈的东家。他安身立命的义德栈与他家的这处宅院一样,见诸记载的资料不系统,也算不上丰富。
 
张俊卿与郭兰村相邻 经营义德栈财力雄厚
 
  松园子街东端路北第三座宅院的主人是张俊卿,这座宅院与郭兰村的祖宅仅有一墙之隔,由四个院落组成,主宅正房为一栋大户人家常见的、建筑规模为五间的拔台式平房。东前院的中门为大户人家常见的传统院落中较为常见的垂花式门楼,雕花悬空短柱及雕花木帘散发着雍容华贵的气息。
 
  有记载说,张俊卿原籍为潍县东北关(今分别属于潍城区城关街道、北关街道辖区)人。他发迹后,才搬到松园子街的这处宅院居住,而此前这处宅院的归属则未见记载。他做东家的那家商号义德栈成立于清代宣统元年(1909),由潍县庆和堂、永睦堂、永吉堂、博仁堂、东厚堂、义德堂、怡和堂、义信堂共八家出资方联合开办。其总部设在青岛的博山路,在潍县的保安街(今潍城区和平路)上也设有营业部。义德栈曾经从事从日本购进白糖、海带,从我国广东、香港等地购进洋广杂货(今称百货)再转手;代办铁路、公路、水上运输等经营活动,但名声最大的则是棉纱代理。也有人说,义德栈为潍县丁家的产业,总部在青岛,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都有分部。
 
  所谓东家,在我国传统时代是打工者对老板、佃户对地主,以及幕僚对主人的称呼。因为未见相关记载,“张俊卿是义德栈的东家”的说法,就有他是义德栈的出资人或掌管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等多种可能。也有人说,他是义德栈青岛总部的经理。
 
  作为商号,义德栈在本地的存在感不算很高,有关工商老字号方面的地方历史文化作品中未见介绍,故了解不到其基本情况和相关事迹。
 
  1932年,潍县整修下河街绿瓦阁以南(原址位于今奎文区通济门街西端路北一带)长约50米、宽约5米的路段。本地商号及绅商踊跃捐款。货栈、鱼行、饭馆、线庄、银行、当铺、钱庄、车行、布庄、皮铺、绳铺、酱园、炊饼铺、肉行、书局(今称印刷厂)、商店、药店、理发铺等行业的二百八十多商家及个人共捐出三千六百多元大洋(银元)。其中,义德栈一家就捐出五百元,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张俊卿个人捐出四百元。义德栈及张俊卿的实力和财力可见一斑。
 
棉纱交易场所洋线市 位于下河街路段以南
 
  所修下河街的这段路以南是潍县的工业原料棉纱交易场所洋线市。
 
  潍县曾有十万织布机的响亮名声,反映了七七事变前潍县织布业在城市经济繁荣时期号称达到的产业规模。有统计说,当时潍县全县(包括附近昌邑部分农村)实际拥有的织布大机(与传统织布机相比而言)数量为6.5万台。当然,号称的十万织布机的产业规模是在七七事变前的二十年间逐渐形成的。这样的产业规模维持正常生产而吞噬掉的棉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买卖棉纱便十分有利可图。棉纱当时称洋纱,加工后的棉线称洋线。在这期间,—个新兴的商业行业洋线业就越做越大。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