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人文潍坊 | 欧阳修知青州(2)



  郑氏出身江南名门大族,一生恭顺节俭、仁爱知礼,起初封福昌县太君,又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家里贫贱时,她以节俭治理家务,后来过上了好日子,也不超过一定的花费。她对欧阳修说:“我儿不能苟且迎合世俗之人,要俭朴节约,以预备有患难之时。”后来,欧阳修被贬官到夷陵,其母谈笑自若,说:“咱们家原来是贫贱的,我已经过得习惯了。你能安心,我也能安心!”



考中进士洛阳为官 参与新政被贬滁州

  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考中进士,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中进士后,被恩师胥偃定为女婿。洛阳的奢华生活,不仅奠定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基础,更成为了欧阳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后来他被贬官的时候,还深情地写道:“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这是借洛阳花来喻照自己,虽然被贬到穷乡僻壤,但自己曾经在洛阳享受过那样绚烂的青春,这一生还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呢!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改革弊政。在朝中做官的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不料,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参与者相继被贬。欧阳修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此后,又知扬州、颍州(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处。

  至和元年(1054)八月,欧阳修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编《新五代史》。在此期间,他领导了著名的“诗文革新”运动,选拔了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一大批文学人才。

  嘉祐二年(1057)二月,50岁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考生的试卷在交到主考官之前,先有书记重抄一遍,并略去考生的名字,以防止纳贿徇私。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看到一份答卷,其文章论证为政的简与宽,这正是欧阳修的政治哲学。他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不好以私情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苏轼考中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

  欧阳修对他人说:“读其来信,不知为何,我竟然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从欧阳修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宽厚又高尚的思想品质。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

屡遭贬谪决意退隐 皇帝下诏促其赴青

  宋神宗继位后,很器重王安石。熙宁元年(1068)二月,宋神宗诏王安石“越次入对”,为参政知事。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这就是“熙宁变法”。他的变法出现很多弊端,是一场积贫积弱的社会改革运动,为此欧阳修对变法曾提出异议。不久,皇帝下诏,欧阳修以兵部尚书、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

  这时,已61岁的欧阳修屡遭贬谪,已心灰意懒,决计退居他日思夜想的颖州。皇帝六次下诏,催促赴任。他分别于八月九日、八月二十八日、九月十四日接连三次上疏,坚辞不就。他在《辞免青州第一札子》中说:“蒙恩授臣兵部尚书、依前观文殿学士知青州者。伏念臣近以疾病衰残,累上表章,陈乞致仕。天慈悯恻,六降诏书,未赐俞允……以臣辞免青州恩命,所辞宜不允,及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令臣便受敕告,疾速发赴青州本任者。伏念臣自去春蒙恩,许解重任,俾守便郡,以养衰残。”在《辞免青州第二札子》上疏:“臣窃惟表海名邦,青为重地,圣恩优借,以宠衰残。岂合固辞,上烦宸听。伏念臣情有迫切不能自已者。盖臣近以疾病侵陵,心志昏耗,方沥血恳,乞从退休。”

  欧阳修曾经上奏22道奏章,请求隐退,反而皇帝给他的官职越来越高,以此来挽留。他曾在奏章中说“是每求退则得进,每辞少则获多”,可见他淡薄名利,并不为官衔所累。其实他不知道,宋神宗在给他下诏到青州府之前,有意让他做宰相一职。宋神宗很重用王安石,而此时王安石推行改革变法,正需要像欧阳修这样经验丰富、德高望重、为人忠直的官员。王安石向宋神宗提议宰相的队伍中需要增添新人。宋神宗曾经询问王安石:“你觉得欧阳修同宰相赵抃、吕公弼、司马光相比怎么样?”王安石说比他们都强,所以宋神宗就决定要用欧阳修。但是王安石却又说欧阳修对改革变法有点微辞,如果他做宰相改革工作不好开展。宋神宗也十分为难,要找经验丰富、德高望重、为人忠直的官员实属不易。王安石却说哪怕我们用个庸才,也不能用自以为是的人,因此宋神宗打消了任欧阳修为宰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