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人文潍坊 | 欧阳修知青州(6)


  欧阳修在青州给王仲仪作诗一首《寄答王仲仪太尉素》,诗中仍然萦绕着对颍州的思念。

  丰乐山前一醉翁,余龄有几百忧攻。平生自恃心无愧,直道诚知世不容。换骨莫求丹九转,荣名岂在禄千钟。明年今日如寻我,颍水东西问老农。

决定停发青苗钱 上书批评其弊端

  欧阳修虽有辞官归隐之心,但他清楚在任职期间,首先要把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王安石的青苗法初期在河北路、东京路、淮南路三路试行,然后再全面推广。由于青苗法的试行害大于利,为了顾全大局,欧阳修与韩琦、苏轼、司马光等众位大臣就青苗法的内容及推行过程中的弊病提出了改良建议。他发现青苗法的实施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危害,便擅自停止发放青苗钱。

  熙宁三年(1070)五月,欧阳修以《言青苗钱第一札子》《言青苗钱第二札子》连接两次向朝廷上奏,批评青苗法带来的弊端。欧阳修上奏道:“必欲使天下晓然知取利非朝廷本意,则乞除去二分之息,但令只纳元数本钱,如此始是不取利矣。”从中看出欧阳修其本质是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和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宋神宗鉴于青苗法存在的实际弊端,接受了欧阳修《言青苗钱第一札子》的意见,于是下诏:“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届提点提举司,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外,更不限时月,止作一科给散,却作一科或二科送纳,以便人情。如愿分两科请者亦听。”

  宋代虽然经济相当发达,但由于对内的冗官冗费,农民负担沉重,财政时有困难。在国难当头之际,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欧阳修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不计个人的安危和得失,主动挑起了拯救社稷危亡的重任。纵然遇到很多挫折和打击,但救国的雄心壮志始终未泯。

  于是,五月二十九日,他上疏《谢擅止散青苗钱放罪表》。他在表中曰:“以臣奏乞不俵秋料青苗钱事,奉不不合。不听侯朝廷指挥,擅行止散之罪,特与放免者。有罪必诛,是为彝典……宠禄既丰,初无报效。筋骸已惫,尚此迟徊。曲蒙大度之并容,误委一方之寄任。职当抚俗,责在分忧。”

交结君子提携贤士

 欧阳修与知任青州的富弼、范仲淹都有过深入的交往,他们都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忠君爱民的思想,在文坛上相辅相成,在政坛上惺惺相惜。他刚毅正直、坚守正义,帮助友人从不图回报,提携学生却不结党营私。

与富弼交往颇深 富公亭留诗一首

  欧阳修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参与“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次改革运动,有过意气风发的时代,也有被诬陷贬谪的经历。不论世事变迁、政局动荡,他始终坚持独立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亲君子、远小人。

  欧阳修与友人观点不同时,哪怕翻脸也坚持自身观点不隐瞒、不妥协;他帮助友人却不图回报,不要对方的投桃报李;有政见的强烈争执,却不妨碍对友人家人的无私帮助;提携学生,却不结党营私。王安石是他举荐的,但是青苗法的实施带来的弊端,他照样不顾情面地提出反对,他与王安石之间的私交也没有因青苗法之事而恶化,反而彼此更加相互推崇。

  宋朝时期重文轻武,为此,在军事上是辽强宋弱,欧阳修曾为此事向皇帝谏言,但未采纳。当辽军压境,朝廷无人敢去,外交使节的角色便付阙如。吕夷简于是推荐富弼前去。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该角色是临时性的,临时指派的任务极为危险,欧阳修明白吕夷简荐富弼前去属别有用心,却没能阻止成功。或许是因祸得福,富弼竟出奇地完成任务,如此一来,打消了吕夷简的私心气焰,成功扳回自己的局面,欧阳修也释然,不再心存愧疚。

  庆历七年(1047)至皇祐二年(1050)底,富弼以资政殿学士、给事中并兼京东路安抚使知青州,曾在石子涧侧建亭祈雨,世人称富公亭。熙宁二年(1069)欧阳修来到青州时,特意来到富公亭,题后自注《游石子涧》富相公创亭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