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人文潍坊 | 增福老街巷的变迁(下)

  增福堂街一带有许多知名人士,除陈介祺外,还有曾任毛主席秘书的陈秉忱、力行工业救国的王旭夫、两度出任潍县商会会长的胡镜心、本地知名画家郭兰村、民主党派人士郎丰岗等,他们为了当地的变革繁荣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三条古街虽然拆除了,增福堂作为地域名称仍然在使用。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痕迹则留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中。

  《潍县志稿》中对陈太仆祠的记载
  城隍庙出土的记载陈介祺善行的碑文拓片   


 

  捻军到达潍县时,陈介祺从乡下迁到城里。他在此后的20多年里,生活在增福堂街东端的陈家大院。在这里,他收藏文物和钻研学问。战乱和灾荒来临时,他总是挺身而出,履行保境恤民的士绅乡贤角色。他还循循善诱,引导后人继承乡贤精神。后来,本地把他请入乡贤祠接受供奉。

战乱期间兴办团练 创设炮台保卫家乡

  捻军是在咸丰十一年(1861)农历二月攻到潍县城外的。在这之前,陈介祺早就慷慨解囊捐助,并会同本地官员、士绅兴办地方团练武装,他们的未雨绸缪之举发挥了大作用。在团练武装的拼死抵抗中,捻军无功而退,县城得以安全无虞。

  有关方面侦探到捻军可能会在这年的八月再次前来。陈介祺在盛夏酷暑中积极筹划,创设了三座炮台。炮台的规模和样式都是他亲力亲为琢磨出来的。后来,捻军果然如期而至,却没有再攻打县城。人们都说这是捻军见城内防御有力,不再做无用之功了。

  同时,陈介祺又安排刊印《乡守辑要》,引导地方村落修筑圩堡做好防御。本地因为积极响应而得到保全的村落数不胜数。

  同治六年(1867),捻军赖文光部分别在六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先后四次进入潍县境内。每当战事来临,陈介祺都做到了身先士卒,登上城墙带领大家竭力防御。这年,山东巡抚丁宝桢督军过境潍县,陈介祺出城慰劳,自此起,与丁宝桢结交为朋友。

  此后,丁宝桢经常用邮寄信函的方法,就军中事务与陈介祺商量。两人曾经一天多次信函往来。该部捻军在山东肃清后,丁宝桢向朝廷为陈介祺请功,朝廷赏加陈介祺三品官衔。

  

连续两年粮食歉收 开设粥厂救济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