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人文潍坊 | 增福老街巷的变迁(下)(5)





赴日读纺织机械专业 王旭夫力行工业救国

  王旭夫所属的家族及其聚居的增福堂街宅院,名号为王宝雅堂,可见该支王氏家族在本地也是拥有一定影响的,但王宝雅堂的相关情况未见更多的记载。

  有记载说,拆迁前,增福堂街路南、陈家大院马号原址以西,自东向西曾分布着平行的四条南北走向的、长长的单头过道。王宝雅堂原址位于第一条过道。过道两边分布着一个一个独立院落,住户仍然以王姓居多,也住有别的姓氏。王旭夫,名善谟,字旭夫,为本地的知名开明人士。早在清末,他就接受维新思想,积极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

  当时,清廷改行新政,先办学堂,又废科举。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立山东师范馆,也称山东师范学堂,设长期班,修业三年。宣统二年(1910)定名为山东优级师范学堂,为官方兴办的、培养中等学堂及初级师范学堂教员的高等师范学堂。王旭夫考入该学堂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作为选派的32名优等生之一,赴日本留学。

  到达日本后,王旭夫先是接受清廷驻日本留学协调机构的安排,到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设的宏文书院补习日语等科目。后来,他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攻读纺织机械专业,期盼学成回国后投身工业。这是因为他认为明治维新后日本由弱变强,步入世界强国之林,工业振兴是关键。他对工业救国是笃信不疑的。

  王旭夫学成回国时,国内已经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时代了。此后,他历任上海恒丰纱厂技正、山东仁丰纱厂总工程师、模范工业讲习所所长、工艺局局长等职务,在国内工业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践行着他自己工业救国的理想。

回乡宣传同盟会的宗旨 带动多名进步人士加入

  光绪三十一年(1905),我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到日本东京宣传共和,我国留学生、华侨华人及日本友人召开大会欢迎孙中山。当时,王旭夫正在留学攻读自己的学业,有机缘参加了这次大会,亲耳聆听了孙中山充满革命激情的演讲。

  这年秋天,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经由革命人士徐镜心、谢鸿焘介绍,王旭夫加入同盟会。同盟会为孙中山创建和领导的革命团体——清廷称之为革命党。

  第二年,山东籍同盟会员丁惟汾、蒋衍生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办《晨钟》周刊,王旭夫参与并担任编辑。这是山东革命党人在日本创办的唯一一份宣传刊物,在我国进步留学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放假回国期间,王旭夫在家乡潍县以多种方式传播同盟会的宗旨、纲领和主张。在王旭夫的带动和影响下,潍县进步人士刘金第、张树棻、于东周、李咸生等人加入同盟会。

  宣统三年(1911),我国爆发辛亥革命。王旭夫毅然休学回国,积极投身参与。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派胡瑛担任烟台军政府都督。王旭夫到烟台辅助胡瑛。王旭夫参与山东统一促进会的组建工作,得到革命党人徐镜心、丁惟汾的支持。王旭夫还去济南开展革命工作。

  又过了一年后,王旭夫再赴日本复学。

  

积极参与地方事务

倡导兴办增福堂小学


  王旭夫于1928年返回潍县并在增福堂街自家宅院里定居下来。此后,他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地方事务。

  有记载说,1932至1934年,潍县第一区城西南镇镇长为丁叔言、王旭夫。城西南镇镇公所设在增福堂街中段路北的增福堂庙。

  1934年,在王旭夫的倡导下,增福堂小学得以创办,为初级小学,办学规模为四个教学班,100多名学生,校址也是增福堂庙,王旭夫担任校长。后来,增福堂小学改称城西南镇镇立增福堂小学,增设高级班,学生增加到200多人,张汉周任校长。抗战胜利后,学校与位于太平街(现潍城区太平街一带)的模范小学合并,改称城西南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陈蜚儒。

  潍县解放后,该校改称潍坊特别市第三小学、潍坊市第三小学。再后来,该校迁至太平街,改称潍坊市太平街小学。“文革”期间,该校随太平街更名,改称反修街小学,后来复称太平街小学。该校现在为潍城区芙蓉小学,在校学生超过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