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人文潍坊 | 增福老街巷的变迁(下)(7)



  任教期间,在他的引导和培养下,不少爱好绘画的学生考入高等院校深造,成才成名,如孙敬会、谭英林等人后来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1953年成立美术研究会,他任副会长。研究会在潍坊市文化活动馆从事书画研究方面的集体活动,颇有成效。

  作为知名画家,郭兰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造诣深厚,解放后的成就特别炫目。戏衣制作的刺绣工艺方面,龙的形象经过他的修改,姿态格外动人。年画方面,他从解放初期开始创作,《互助力量大》《王小赶脚》《天仙配》《四季花开》《双狮图》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嵌银方面,他设计手杖、茶几、花架、套八文具、大小挂屏等四五十种,他的嵌银画稿设计还有双龙、双凤、八仙、八马图、西厢记、白蛇传、敦煌图案等。

  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郭兰村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设计制作的嵌银双凤作品,深得好评。1957年,国家手工业管理局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在北京召开全国老艺人座谈会,潍坊市由他带领五名老艺人出席了会议。

  郭兰村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去世后的1979年予以改正,恢复名誉。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撰写过一些描述本地风情人物方面的文史类文章,内容细节详实,用笔谨慎客观,刊载于本地一些文史资料类的书籍、书册中。



贺伟斋: 办义成祥油坊家境殷实

  增福堂街路南、郭兰村宅院的西邻,有一处布局整齐的四进瓦房院落。这是义成祥油坊业主、殷实商人贺伟斋的住宅。

  油坊业在本地历史悠久,见诸记载的有字号油坊始于清代光绪十年(1884)的复增油坊。油坊历来是庄户财主买卖,占用资金大、季节性强,周转慢,但稳妥可靠、有赚无赔。

  油坊的日常营业内容简单重复,无非是买豆子、卖油、卖豆饼等。其长线营销活动还有存豆饼、存粮食,即所谓豆麦互存。麦收时豆子价高,秋收时麦子价高。资金雄厚的油坊,除榨油外,还按照市场规律,在秋季大量卖麦、买豆,利用季节差价谋利。另外油坊榨油后的下脚料、牲口粪便,都是很好的肥料,都可以换成钱。所以经营油坊发不了横财,但财富积累还是相对较快的。

  富裕农民多在农闲时以贱价买豆饼或将粮食存于油坊,农忙时取用,油坊可以借此增加资金周转。故油坊格外注意信用,以便招徕豆饼和粮食的存户。当时有“旧油坊、新烧锅”的说法,意思是油坊年久的对农民有信誉,新开的酿酒店质量好。

  贺伟斋的义成祥油坊,见诸记载于潍县解放初期。那时,粮食是国家统购统销物资,榨油实行国家加工订货,供销都有保障。再后来,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豆饼已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肥料。义成祥油坊转为经营磨房。

郎丰岗致力潍城区发展

  拆迁以前,增福堂街西口附近路北丁家大院内,坐落着本地知名民主党派人士郎丰岗的宅院。郎丰岗在古街居住多年,初衷不改,赤子之心拳拳,几十年如一日,为城市发展和进步出力献策。
 
潍县沦陷不甘奴化 离开学校学习经商
 
  增福堂街冶房巷口(拆除前的冶房巷原址为岳王庙街的组成部分)东面路北不远处,有一处五进院落。这处院落,本地人称丁家大院。本地知名民主党派人士郎丰岗在第二进院落居住多年,1992年搬离。丁家大院其他院落的居民多为丁姓人家。
 
  郎丰岗出生于小康之家,父亲是一名中医,他是家里的独子。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时,郎丰岗是潍县县立中学(简称县中)学生。这年秋天,县中由县城迁往县内北乡一带抗战办学,后来把总部设在杨孟、西里疃村(现寒亭区开元街道辖区)。反对侵略、反对奴役意识强烈的郎丰岗,背着父母和新婚不久的妻子,离家随学校迁出县城,边读书边参加抗日军事训练,还担任了中队长。
 
  谁知,家里派人来到学校,以母亲病重为由,将郎丰岗骗回县城家中。妻子将他的衣服藏了起来,他只能在被窝里躺了三天。县中负责军训的教官,没有深入了解事情的经过,就召开大会宣布他是逃兵,撤销了他的中队长职务。他自觉无颜再回学校,便在县城参加了抗敌后援会领导的抗敌剧团,从事抗日救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