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乐道院往事

狄乐播来潍创建乐道院
 
 
  乐道院是十九世纪末叶,美国北美长老会在山东潍县建立的一座宗教文化传播基地,它主要由教堂、医院、学校三部分组成,但基督教档案中并无“乐道院”或“乐道院医院”称呼的记载。基督教档案里把包括教堂、学校和医院的区域,也就是中国传统称为“乐道院”的这个圈子称为Mission Compound(教会大院),住在乐道院内的洋人们戏称这里为他们的“庄园”。
 
狄乐播来潍传教 “金三角”初步形成
 
  狄乐播是潍县乐道院的创建人,他是正统的基督教传教士,基督教称传教者为牧师。他先在美国伊州Monmouth教会学院学习,1878年正式转入新泽西州,在美国具有200年历史的普利斯顿大学神学院就读,并于1881年毕业。毕业后受北美长老会派遣来华传教,先到登州(今蓬莱市)落脚,边学习中文,边熟悉业务。年底受哥哥狄考文委托来到潍县,在潍县城东郊购地,挑起另行开辟天地的重任。与狄乐播同来的还有梁约翰牧师(又称劳福林)。
 
  狄乐播来潍之前,潍县已有个基督教传教的据点,但根据山东基督教差会(派出的主管单位)意见,是要按基督教新教所创立的“金三角”体制,同时创建传教用的教堂、行善的医院、传授宗教和科学知识的学校。1881-1883年间这个所谓的“金三角”初步建成。在此阶段实际管理筹建乐道院的是狄乐播夫人和劳福林夫人。狄乐播不是医师,只是在来华前夕短时期实习了医院管理,但是他对医院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美国匹兹堡长老会Shadyside教区档案记载,医院建成后,直到1889年正式命名为“马蒂尔纪念医院”(Mateer Memorial Hospital,马蒂尔是狄乐播的家族姓氏Mateer中译名),该称呼一直维持到1925年。
 
  狄乐播在潍县广交朋友,传播福音,他为创建乐道院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以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值得后人追思。
 
  今天我们所见的乐道院遗留建筑(包括今广文中学),其规模较大,有科学馆、理化馆、图书馆等。
 
  
 
哥俩都在中国扎根 中文名字用心良苦
 
  初来中国时,狄考文哥俩使用的是他们原名的音译,哥哥叫马蒂尔·克利芬,弟弟则叫马蒂尔·罗百特。其实许多外国人都是这样按音译名的,但他们为了更贴近中国传统称呼的发音,请了高手为他们译名,突出Mateer在tee上的重音,选用了中国的“狄”姓作为他们的姓氏,而名字则根据原名和他们在中国的身份,一个叫做考文,一个叫做乐播。
 
  狄乐播1881年来华时28岁,次年3月29日和Sarah Archibald女士结婚,分别于1883年和1886生下女儿Mary Jean Archibald Mateer和儿子Addison Alexander Mateer。Archibald在生儿子时去世,年仅35岁。一般在华美籍服务人员子女在学龄期均送回美国入学,狄乐播将这一对子女托付给他的嫂夫人狄朱丽叶照管。
 
  1891年1月20日,狄乐播与女传教士狄珍珠结婚。第二年生下一子,取名William Dickson Mateer;1896年生下一女,取名Julia Kathleen Mateer;1899年再生一子,取名Robert Adair Mateer。三个孩子两年内相继死去,据分析是狄珍珠有不知名的遗传病,致子女难以成活。
 
  1921年9月5日,68岁的狄乐播病逝于潍县。狄珍珠于1939年9月12日逝世,享年88岁。狄乐播全家五口死于潍县,实现了其为潍县乐此不疲传播宗教、服务众生的目的。
 
狄考文热爱中国文化 成为有影响的教育家
 
  狄乐播和哥哥狄考文在潍县、登州两地传教办学,因而是两地人人皆知的名人。
 
  狄考文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他读了不少中国书籍,尊孔子、孟子、诸先师为圣人,能背诵百家姓和三字经,经常对学生讲解《四书》等古书中修身之道、治国理论。他认为世人不分肤色、种族、国籍完全平等,世界应迈向大同。狄考文认为,一个人如果缺少本国语言的知识训练,那么他的外语和科学方面的学术成就不会太高。他主张用汉语进行教学,狄考文希望学生能以自己的母语进行思考、学习现代知识与思想,他认为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科学文化体系,培养出“精通西方科学,同时又谙熟中国文化的人”。学校不教授英语,因为学生离校后是要为中国人服务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中国儒家经典课程和西方自然科学课程都要求用中文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