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人文潍坊 | 吕剧在潍坊


 

  吕剧曾名“化装扬琴”“琴戏”,通过对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的传承和发展,并吸收融合“弋阳腔”“杂调”“花鼓”等民间曲艺成分,演变而来的一种小型戏曲,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吕剧传入潍坊后,因其表演形式简洁、语言淳朴生动、乡土气息浓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地成立业余剧团。1956年6月1日,昌潍专区吕剧团成立,这是潍坊第一个国营专业剧团。剧团的《李二嫂改嫁》唱响省内外,《碧水长流》实现潍坊“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65载吕韵悠悠,唱不尽一代代潍坊吕剧人的满腔热爱。

  吕剧曾名“化装扬琴”“琴戏”,通过对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的传承和发展,并吸收融合“弋阳腔”“杂调”“花鼓”等民间曲艺成分,演变而来的一种小型戏曲,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吕剧传入潍坊后,因其表演形式简洁、语言淳朴生动、乡土气息浓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地成立业余剧团。1956年6月1日,昌潍专区吕剧团成立,这是潍坊第一个国营专业剧团。剧团的《李二嫂改嫁》唱响省内外,《碧水长流》实现潍坊“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65载吕韵悠悠,唱不尽一代代潍坊吕剧人的满腔热爱。

昌潍专区成立吕剧团

  1957年,昌潍专区吕剧团建团一周年合影。


 

  吕剧曾名“化装扬琴”“琴戏”,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关于起源、形成、定名存在多种说法。此剧种于20世纪初传入潍坊,发展较快,成为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地方剧种。1956年昌潍专区成立国营吕剧团,剧团成立后至1989年,共排演大、中、小剧目198出,其中现代戏115出、古装戏83出、创作剧目15出、改编剧目10出。

吕剧入潍时称“琴戏” 各县组建业余剧团

  关于吕剧的起源,《中国戏曲杂志·山东卷》记载了广饶说和博兴说。山东东营广饶(现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人时殿元的同乐班化装演出《王小赶脚》成功后,又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装演出,带着同乐班到博兴、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20世纪初,广饶、博兴人在昌乐县朱刘镇前牟村教唱吕戏,遂产生了前牟村业余“梨花班”。1926年,博兴县寨郝乡寨卞村吕剧艺人卞士芳、傅士然、泥俊南、张文忠等在潍县白浪河沙滩演出《马寡妇开店》《空棺计》等。1932年,滨县单寺乡杀虎刘村吕戏艺人刘文喜等在潍县东关天蟾舞台演出《下苏州》《鸿鸾禧》等。初入潍地时,吕剧还叫“化装扬琴”或“琴戏”,群众为了和“大戏”京剧区别而称其为“小戏”,1952年之后正式定名“吕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