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起,张小忠担任潍坊市吕剧团团长,他是国营昌潍专区吕剧团首批演员之一、国家一级演员。从艺60载,主演过《屠夫状元》《借年》《李二嫂后传》等剧目,在近百出戏中塑造了几十个主要角色,作品获奖无数。退休多年,仍情牵吕剧,愿做吕剧守望者。
夯实吕剧基础 提高文化水平
张小忠1941年出生于昌乐,12岁登台演戏,在《李二嫂改嫁》中演老太太,此后一发不可收,在县城里也小有名气。参加昌乐县文化馆组织的演出队,排演《王小赶脚》《打猪草》等传统剧目,在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光明大道》。
董秀亭是张小忠走上文艺道路的领路人。他欣赏张小忠,昌潍专署决定成立吕剧团时,让他去当副团长,他把张小忠带到潍坊。1956年3月28日,张小忠到吕剧团报到,从此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文艺干部、吕剧演员。
1956年6月1日,吕剧团挂牌成立。7月1日,向潍坊市党政领导和广大观众做汇报演出,一炮打响。剧团配备的文戏、武戏、音乐唱腔、表演等教师,让张小忠受到正规的、专业的训练,在唱、念、做、打等基本功方面打下良好基础。他随团边训练边演出,几年来演出遍及齐鲁大地、冀中平原、塞北江南、福建林区和海防前线。
他在心里下定决心,树立目标:好好刻苦练功,做一名好演员,要读书、学文化,学音乐知识和戏剧表演理论。
为提高文化水平,张小忠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函授大学,学习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学习鲁迅著作,学习诗词格律和平仄对仗的知识。为增加艺术积累,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他长期坚持阅读文学小说,有机会就多看电影和各类剧团的演出,坚持多看剧本多读唱词,不管是否是自己的角色,各种行当都要熟悉。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悟出一些道理:戏曲演员不仅要演行当,更要演人物。没有文化理论指导的演员,只能是一个唱戏的匠人,成不了艺术家。
学习戏曲创作 丰富舞台表演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剧团考虑吕剧也要适应年轻人的口味,于是决定把红遍全国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成吕剧搬上潍坊舞台。没有专职编剧怎么办?剧团几名主创商量:“咱们可以边学边干,从易到难,实践出真知!”
已进领导班子、分管创作的张小忠负责创作和改编,他深入分析唱词的韵律节奏,充分理解人物,写出一场就传给作曲者创作音乐,再传给导演和演员,一边读词学唱,一边进入排练场,舞美各部门同时行动。
时间不长,大型吕剧《高山下的花环》编排出来了,连演50多场,场场爆满,特别是为解放军战士和大学生演出时,观众群情激奋,口号声、掌声震耳欲聋。演到连长梁三喜拿出一张300元的欠条,嘱咐战友替他还债,而后英勇牺牲时,全场响起“向解放军学习”的口号。当朴实憨厚、性格幽默豪爽、心直口快的英雄排长靳开来为连长请功解释欠债原因时,全场响起“向靳开来致敬”的口号。当梁三喜的母亲梁大娘、妻子韩玉秀上场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喊起“向英雄的母亲致敬”的口号……演员激动得泣不成声。散场后,演员谢幕四五次,观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去。靳开来由张小忠扮演,人物性格鲜明,他演的情绪饱满、活灵活现。
音响师是个有心人,观众每鼓一次掌,他便在纸上打个对号,散场后对张小忠说:“今晚的掌声共41次,谢幕时的掌声乱了,记不清了。”
当演员的同时进行剧本创作,张小忠拓宽了艺术发展路子,积极为剧团做贡献,更多了份差事,成为吕剧团的创作组长。除此外,他还创作改编三个大型吕剧和一个小型吕剧——《于无声处》《借猪》《夜闯石门寨》,这三个剧荣获潍坊地区创作剧目会演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