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春,在望留武家村西发现潍坊象(或称“古菱齿象”),属于中更新世晚期。笔者和潍县图书馆文物组杨传德配合协调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与技工等进行现场发掘。发掘大象头颅、腿骨、肋骨以及臼齿、门齿等化石,通体重达六吨,门齿分别长3.17、3.09米。清理完毕即运回北京整理。
事后,因武家划归潍坊市,受当时潍坊市领导委托,笔者和杨传德多次晋京与古脊椎所领导专家协商,最终大象化石安全运回潍坊,庋藏市博物馆城隍庙库房。
通过研究距今约10万年左右,今白浪河流域呈现河湖沼泽,水流缓慢,水草丰茂,环境极适宜于大象群体生存。如此年代已经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诞生,但是迄今白浪河流域尤其浮烟山一带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
姚官庄文化遗址显示 制陶纺织技术已成熟
经考古发掘的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学界一直将其与日照两城和章丘城子崖相提并论,统称“典型龙山文化”。
1960年,发掘潍坊市城南10公里姚官庄遗址,位于白浪河西岸、姚官庄村东北约500米处。“遗址东西约450米、南北约350米,总面积达157500平方米。这次发掘1725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灰坑128个,墓葬12座;周代灰坑29个,陶窑一座和墓葬12座。”发掘的12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最长的4号墓为2.35米,最宽的10号墓约1米。10号墓出土2件镂刻精美的蛋壳陶杯。个别墓出土石铲、石箭头以及猪、羊的下颚骨等。
出土的陶器中陶鬶种类和数量都较多,并且形制精美,几乎后来考古发掘的有关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均没有超过该遗址的。陶鼎数量亦较多,最突出的特点则属于鸟头形的鼎足,不仅常见这种形制的完整陶鼎,而且还出土大量的鸟头形、铲形与三角形的鼎足,这也是该遗址的一大特点。同时大量的陶器盖以雕塑的鸟头为捉钮,还有陶塑人面一件。出土陶埙一件,泥质灰陶,手制外表磨光,圆球形,内空,有一小口,近口一侧有小孔,这是研究潍坊区域音乐历史的资料。另外,在遗址附近采集到大汶口文化的陶鼎和陶背壶各一件。还有,尽管报告未曾提及该遗址商代文化的内涵,但是从其所附图素面褐陶羊乳状袋足鬲、簋、罐,以及簋、罐、罍与盆等均属于典型的商代陶器。
发掘报告研究指出:“从姚官庄龙山文化的手工业生产状况分析,制陶无疑已是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为只有拥有技术熟练的陶工,专门从事制陶业,方能制作出像蛋壳陶那样精致的产品和形状多样的生活用具;纺织,在龙山文化中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布纹相比,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中的布纹紧密而纤细,每平方厘米的经纬线可达10-11根,而野店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的布纹,其经、纬线每平方厘米只有7-8根。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细布纹已与现代农家自织的粗布纹的粗细相似。或可推测这个时期的纺织工具一定有了不少的改进和提高,纺织技术日益成熟……并且在有的龙山文化墓葬,见到一些缺头、断足或残腿的死者,这是否部族之间较频繁的战争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