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我在昌潍地区艺术馆(11)

 
  这一年在《海燕》月刊2期发表《看浪花》:“三个孩子光脚丫,坐在海滩看浪花。哗——哗——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哗——哗——一束束浪花像麦穗,绿浪滚滚连天涯。‘我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穿潜水服装戏黑鲨。’哗——哗——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哗——哗——一束束浪花像彩绸,大海乐得扭秧歌。三个孩子看浪花,说说笑笑忘回家。哗——哗——一束束浪花像小手,抚摩孩子的小脚丫。”
 
  《看浪花》发表后收入《农村儿童诗选》出版。诗作在报刊发表后收入集子出版是常事,后来《看浪花》的社会效益却有三个没想到:
 
  12年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看浪花》编入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继而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先后编入四种小学课本。原作中的诗句“大海乐得扭秧歌”,意象太过浪漫,编入课本时改为“万里海疆披彩霞”。
 
  22年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将《看浪花》编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有所压缩。
 
  23年后,山东教育出版社将《看浪花》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
 
  
 
写专题片脚本 成为收山之作
 
  1984年地改市之后,潍坊文坛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一年潍坊日报社、潍坊电视台、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相继成立,我自觉不自觉地面临与这些单位的缘分和选择。
 
  这年春天,刚上任潍坊日报社社长的刘保富先生,来到我在艺术馆的宿舍楼,想调我到潍坊日报社主持文体部。对他的重用我深表感谢,告诉他我志在文学创作不想涉足新闻单位,向其推荐高密的栾桢。
 
  这年夏天,负责潍坊电视台筹备工作的赵林溪先生,亲临艺术馆要求我帮助筹拍潍坊电视台第一部专题片《潍坊新貌》,反映潍坊建设成就。考虑到建台伊始,首创首播,关系重大,不能不体谅筹办者之所急,遂以大局为重参与创作。《潍坊新貌》电视专题片拟拍四集,时间急迫,与代云等分工合作,连夜赶写文学脚本。在搜集掌握素材后,我写了第一集《城乡建设展新容》的脚本和解说词。当时潍坊电视台的设备尚未到位,拍摄后录制的素材无法编辑,我一直跟到山东省电视台,协助专题片的编辑合成,保证在国庆节潍坊电视台成立日按时播放。《潍坊新貌》专题片是潍坊电视台的开山之作,我写的文学脚本却是我在潍坊艺术馆的收山之作。信息时代电视事业方兴未艾前途广阔,但我只想留在文学领域从吾所好。
 
  这年秋天,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同时潍坊市艺术馆作出撤销文学组的决定,这意味着我在艺术馆的文学使命画上句号。市委宣传部魏增芳副部长和韩钟亮负责筹建文联,9月份我到潍坊市文联报到,安排我主持文学创作室,我的文学追求开始了新的里程。
 
  离别艺术馆的心情是沉重的,从专署文教处借调我的1964年,到我离开艺术馆的1984年,20年间亲历了昌潍文坛若干大事件:从参加省歌舞会演,到准备省新创作剧目会演;从地区创作组成立,到地区艺术馆成立;从举办诗歌创作办学习班,到编辑文学刊物和文学集子,20个春夏秋冬的忙忙碌碌,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留下无愧此生的文学足迹。
 
  潍坊市艺术馆在我离开后更名潍坊市群众艺术馆,再以后改名潍坊市文化馆。每逢过年我都要回到那条小街,去给老馆长拜年。现在老馆长张丰亭已经作古,牛进馆长和石歌、牟家明、鲁鸿恩、刘锡宏、王普之、李浩夫、陈作诗等老同事也不在了,只留下深深的缅怀。
 
  斗转星移,多历年稔,“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当我写这篇回忆录时,坐落在行政街的这座文化机构正经历拆迁,原艺术馆的办公楼和宿舍楼已经拆掉,此处连同市府老院即将崛起摩天大楼。拆不掉的是昌潍地区艺术馆成立前前后后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人生中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那些在事业上心耕笔织的珍贵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