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我在昌潍地区艺术馆(3)

 
  
 
昌潍地区成立创作组 参与组织文化活动
 
  1972年7月,昌潍地区创作组成立,设在昌潍地革委文教处,直属文教处领导,我正式办手续调入。
 
  创作组实际在半年前的筹备阶段就开始运转,我是春节后调来的,这次在文教处北面的宿舍楼给我安排了一间宿舍,牟家明也住此楼,石歌家在三中。石歌分管音乐,牟家明分管戏剧,我分管文学。而后鲁鸿恩从上海调来,分管美术,我们四人被戏称为潍坊的“四条汉子”。创作组在地革委西院的红楼住宿兼办公,后来又陆续调进几位同志,指定张丰亭为临时负责人。创作组在筹备阶段,参与组织了几项大的文化活动。
 
  1972年2月,文教处在地委大礼堂举办昌潍区业余文艺会演,有各县市区的18个代表队700多人参加。会演之后,石歌、牟家明和我挑选会演的优秀节目汇编了《文艺演唱材料》。内容有:临朐业余文艺创作组创作的《誓把山河重安排》等歌曲5首、本人创作的小歌舞剧《前进路上》、苏方铭创作的小吕剧《同心协力》、临朐县业余创作组创作的数来宝剧《半边天》、李向明创作的茂腔《立新风》、辛显令创作的曲艺表演《五个鸡蛋》、王佩柯创作的山东快书《小山村看上了革命样板戏》等。《文艺演唱材料》由文教处和政治部审稿,封面标明“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落款“山东省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编”,1972年5月付梓,印数3000册,发放至各县市区文化馆和市直单位。
 
 
 
《前进路上》获得好评 参加省文艺创作调演
 
  我创作的小歌舞剧《前进路上》,表现人民子弟兵在执行任务的路上爱护庄稼,感动了上学路上的姐弟俩,是一曲载歌载舞的军民鱼水情赞歌。石歌谱曲,李立编舞兼导演,昌邑代表队排演。徐建国主演,孙建军、郝希美、张新明参演,乐队由昌邑文化馆组建。《前进路上》参加昌潍地区业余文艺会演,获得满堂掌声,选拔为优秀节目参加汇报演出,受到地区领导和军代表的好评。
 
  从全区业余文艺会演中选拔优秀节目,1972年5月组建了50多人的昌潍代表队,参加山东省文艺创作调演。昌潍代表队由文教处的军代表胡干事领队,具体组织工作由石歌和我负责。节目主要有昌邑的小歌舞剧《前进路上》、临朐的数来宝剧《半边天》,胶县的舞蹈《胶州湾畔插秧忙》、高密的表演唱《送猪》等。赴省文艺创作调演在济南市中心的工人剧场演出,昌潍代表队的晚会声情并茂、大获好评。由于小歌舞剧《前进路上》体现军民鱼水情,特意安排昌潍代表队参加八一礼堂的慰问演出,演出结束受到济南军区首长杨得志和袁升平的接见。
 
  小歌舞剧《前进路上》和其他优秀节目,应邀到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省电台多次播放。
 
  调演载誉而归,省里又电话通知我赴省修改剧本,一起去的还有郝湘臻。我俩住在山东省群众艺术馆,根据专家的意见他修改数来宝剧《半边天》,我修改小歌舞剧《前进路上》,有十几天的同室之谊。虽初次谋面,却早有所闻,临朐的郝湘臻和昌邑的陆安庭是新中国成立后昌潍地区最早发表小说的作者,上世纪50年代便有作品问世。郝湘臻比陆安庭名气大,受到的委屈也多。郝湘臻不愿提往事,我也不问,敬佩他为人诚恳,爱憎分明,看问题善于揭示本质,多少年忍辱负重从不放弃文学追求。数来宝剧《半边天》是他创作的,会演时却隐姓埋名。有人说郝湘臻发明了“半边天”这个词,此乃误传,“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20世纪60年代初已广泛流行,郝湘臻70年代的数来宝剧生动地阐述了这句名言。
 
  时值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在“文革”中停刊的《山东文学》复刊,首期称《山东文艺》试刊号,发表了我的小歌舞剧《前进路上》和临朐县业余创作组的数来宝剧《半边天》。同时,山东人民出版社将《前进路上》编入《工农兵演唱》出版发行。
 
  在修改剧本期间,《山东文艺》的诗歌编辑马恒祥,拿着安丘县京剧团上山下乡的照片来找我,要我为照片配诗。当时全国文艺团体响应号召学习乌兰牧骑,上山下乡为工农兵服务,安丘县京剧团是我省的先进典型。我写了《赞安丘京剧团》:“十四辆小推车,装下剧团的家当。遍走东西南北,不离一个方向。”“公社打谷场上,映出阳澄湖的霞光;贫下中农的心里,盏盏红灯点亮。”“杨子荣打虎的枪声,与开山炮声一起回响;龙江大队的风格水,在社社队队流淌……”诗与照片以诗画配的形式,在《山东文艺》试刊号的封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