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我在昌潍地区艺术馆(6)
从1974年到1983年,艺术馆在十年中连续举办诗歌创作辅导活动,留下了许多谈诗论艺的美好记忆。据统计,十年全市在各级报刊(含内部编印)发表诗歌2650首,有8首(组)获省级和国家级奖励。令人欣慰的是,参加诗歌学习班的作者,后来不少成为有成就的诗人或文化人才,如:张冠钦、栾桢、孙瑞、赵伟、孔德平、李曙光、张中海、李晓梅、于振海、王炬、胡学武、薛炳章、王安贵、袁敏、崔树勋等。
1973年我编《文学作品选》时,昌乐的郭建华和青州的孙瑞还是农民,连续多年参加小说和诗歌学习班,取得创作成果后都调进文化馆。之后郭建华成为文化局副局长,小说写作硕果累累;孙瑞成为有影响的诗人,选为青州作家协会主席。
多次协助好友石歌 举办歌曲学习班
除了办诗歌学习班和改稿会,我还应邀给诗歌爱好者讲座,曾在工人文化宫、潍城文化馆、华丰机器厂等给文学青年谈诗歌创作。听过讲座的一些作者以写诗为乐,王爱红等成为著名诗人。此外,对外地的初学者通过书信交流,给予写作引导和鼓励,只言片语激发的进步,常常给我想不到的惊喜。
文学组每年举办小说创作学习班,由刘锡宏主持。我参与了在潍坊第二招待所举办的小说学习班,至今还珍藏着与文友的合影。因小说字数多,阅读和修改比较费事,参加学习班的人数通常比诗歌学习班少。刘锡宏经常阅稿改稿到深夜,在学习班的推动下,我区中短篇小说一度活跃于山东文坛。
我还多次协助石歌举办歌曲学习班。
1973年9月,在胶南县招待所举办全区第一期歌曲创作学习班,石歌主持研究曲谱,我主持讨论歌词。参加学习的词曲作者20人,创作歌曲30首。
1974年9月,在诸城县招待所举办歌曲创作学习班,参加学习的词曲作者30人,邀请省艺术馆乔建中、张纪中莅临辅导,创作歌曲40首。
印象最深的是根据上级指示,1977年1月在昌潍地区第三招待所举办“新国歌”创作研讨会,调集重点词曲作者8人,时间10天,创作12首“新国歌”,上报5首。虽然上报的“新国歌”无下文,但词曲作者都有提高。
1978年7月,在昌潍地区第三招待所举办歌曲创作学习班,时间15天,词曲作者20人,加工修改与创作歌曲30首。
1982年在第二招待所举办歌曲创作学习班,词曲作者16人,时间20天。创作歌曲30首,选拔6首参加全省“泉城之秋”音乐会。
我视辅导作者为文学使命,举办创作学习班和改稿会持之以恒,这对自己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邀请著名诗人和编辑谈诗,受益匪浅;众诗友研讨作品的见解,不无启迪。文学路上,以诗会友,携手并进,乃平生乐事。
创办刊物文坛百花齐放
1977年,为了让本地作者有发表作品的园地,艺术馆经请示创办内部刊物《昌潍文艺》。从第2期开始,该刊物由陈显荣负责编辑。昌潍地区文艺创作呈现初步繁荣的局面,先后有一批优秀作品获奖。1981年昌潍地区改为潍坊地区,《昌潍文艺》更名《潍水》。
昌潍创办文学刊物 开辟作品发表园地
昌潍地区艺术馆1973年成立时,全区没有任何报刊,文学作品的发表园地都在省级以上。为争取发表作品的园地,文学组积极向领导建议创办文学刊物。艺术馆领导审时度势同意办刊物,经请示昌潍地区文化局决定编印《昌潍文艺》。
《昌潍文艺》1977年创刊,由昌潍地区艺术馆编印,为内部交流的综合性文艺刊物。前3期32开本,第4期开始改为16开本。1981年昌潍地区改为潍坊地区,《昌潍文艺》更名《潍水》。历时5年共出版16期,含一期《春节文艺》增刊。铅印骑马装订,前3期在高密印刷厂和寿光印刷厂印刷,其余均在昌邑印刷厂印刷。印数大都2000册,最多3000册。发放范围:大宗成包发往县市区文化馆,零散寄送有关领导、部门、重点作者以及与外地文化单位交流。
《昌潍文艺》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曲艺、歌曲、小剧本和文艺评论,兼发美术摄影作品。这一新开辟的百花园,是展示艺术馆业务成果的窗口,是业余作者步入文学艺术殿堂的台阶。国家恢复稿酬制度后,为鼓励作者创作,《昌潍文艺》也发放稿酬,虽然为数不多,但发挥了激励作用。《昌潍文艺》的编辑任务由文学组承担,当时没有任命主编和责编,我们只当一项繁荣创作的使命来完成。第1期刘锡宏负责编辑,从第2期开始一直由我负责编辑。刘锡宏提供小说,陈作诗提供部分诗歌,牟家明、韩钟亮、石歌提供小剧本、曲艺和歌曲,鲁鸿恩设计封面。我汇总稿件后统编,送艺术馆和文化局领导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