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我在昌潍地区艺术馆(9)

 
  《昌潍文艺》1978年1期发表李锡赓的评论《读〈潍水新歌〉》,评论中写道:“《潍水新歌》虽然是摧毁‘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以来,初绽的一支春蕾,但无论从政治内容上,还是艺术风格上看,比较优秀的佳卉还是不乏其例的。诗集中的这些作品,有的直抒胸臆,引吭高歌,有的是借助于刻画某一形象、叙写某一场面或典型细节,来倾吐情怀,有构思,有意境,有特点。”
 
 
 
精选1949-1979《诗歌选》 献礼新中国成立30周年
 
  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到来之际,纵观我区诗歌创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感慨良多。1979年国庆节前,昌潍地区艺术馆决定编一套丛书,检阅全区的文艺创作,我选编了全区1949-1979《诗歌选》。
 
  全区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诗歌选》,精选71位作者的103首诗。卷首是昌潍地区文化局曹伦甫副局长的3首旧体诗,在《省创作会议感怀》中,他兴奋地吟唱“文革”后的文艺创作形势:“花明柳暗关山越,云消雾散江海腾。”在《全区文艺调演赞》中赞叹:“战地繁华齐争俏,雅林鸾凤应律喧。”排第二位的是青州张冠钦的工厂诗,张冠钦是我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在报刊发表诗的诗人。在调到文化馆之前他是益都阀门厂的工人,他收入本诗选的是《夸厂》。他的另一首诗《支部书记在车间》,讴歌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叮当的榔头缩短车间和办公室的距离,嚓嚓的锉刀锉去了干群的界限。”过目不忘。陈炳熙原载1963年《人民日报》的《结网》,不乏佳句:“春潮春水将送来渔家的丰收,叮咚的夜涛尽敲在人心弦上。每一个网口都闪着姑娘的理想,让精致的渔网兜住无限富饶的春光!”
 
  上世纪60年代“文革”前发表诗歌入选诗集的还有:冯恩昌的乡土诗《烧砖女》(原载《诗歌画》),张作槐的《金浪滚万里》(原载《山东文学》),陈显荣的《邻家》(原载《山东文学》),陈作诗的《赶集人》(原载《山东文学》),卢长松的《送粮曲》(原载《诗歌画》),高玉璞的《收工》(原载《农村青年》),陈正宽的《送粮》(原载《大众日报农村版》)等。
 
  选集中大部分诗作是“文革”后发表的,入选作品有:《登山观礼台》王耀东、《原来是大嫂》柳学青、《铜锣歌》鹿书信、《丰收歌》栾桢、《他是谁》张中海、《送车》耿春远、《锄谷》李树高、《矿井的路》刘竹坚、《山村电站》崔树勋、《走遍大地问河山》冯乐友、《望着老师那双手》孙瑞、《春溪花影》李辉、《县委书记》赵伟、《转移之歌》孔德平等。
 
  与《诗歌选》同时,刘锡宏选编《短篇小说选》,牟家明选编《戏剧选》,韩钟亮选编《曲艺选》,石歌选编《歌曲选》,均署名“昌潍地区艺术馆编”,作为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丛书印发。
 
 
 
编选《起步集》 激励诗坛新秀
 
  《潍水》停刊后,我集中精力组织辅导诗歌创作。为培养昌潍诗坛的新生力量,1983年我在艺术馆筹备编辑全区青年诗选《起步集》。1984年《起步集》诗稿接近编完时,我调到潍坊市文联,继续完成这项工作。为提高青年诗选的质量,专门在五莲举办了青春诗会,研讨修改诗稿,邀请省作协《黄河诗报》主编桑恒昌莅临指导。年底《起步集》以“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潍坊市文化局”的名义内部印发。收入集子的诗歌,大部分是处女作,也有成长较快的诗坛新秀之作。内容分为五辑:祖国的礼赞、青春的火炬、生活的浪花、心灵的闪光、爱情的琴弦。封面设计米洪江,题图陈明,尾花插图王怀信、鲁鸿恩等。
 
  《起步集》的前言开明宗旨:“我市的诗歌创作,日趋繁荣,在诗坛产生一定的影响。1979年,原昌潍地区艺术馆曾编印一册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诗歌选》,共收入本区71名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诗作。在此后的五年里,这些作者再接再励,继续在诗的道路上顽强进击,取得了更上一层楼的成绩。陈显荣以及王耀东、冯恩昌、孔德平、张中海等先后荣获全国中青年诗人奖和全省文学奖;陈作诗、张冠钦、田朴、薛炳章、胡学武等荣获地区文学奖。诗的长河,后浪推前浪。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一大批青年诗作者,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全市诗歌创作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为鼓励创作,扶植新人,编印青年诗选,夙愿己久。本集收入的诗歌全是新人新作,凡1979年全区《诗歌选》已编入作品的作者不再收入作品。共编选100名青年的新诗,是规模蔚为壮观的一次青春诗会,也是我市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