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我在昌潍地区艺术馆(7)

 
  《昌潍文艺》以培养本地区作者为宗旨,以发表本地区原创作品为主,兼顾原籍昌潍现在外地的作者和外地作者写昌潍的作品。本地区文坛宿将陈炳熙、陈正宽、修世榕、刘保富等都在《昌潍文艺》发表过作品。省直及外地名家苗得雨、孔孚、于希宁、莫西芬、孔小划、张志鹏、张升明、桑恒昌、王兆山、夏雨常、丁庆友等都在《昌潍文艺》发表过新旧体诗。
 
  本地区重点推出栾桢的组诗《新春进行曲》、刘竹坚的组诗《矿山春潮》、孙瑞的抒情诗《望着老师那双手》等,各占两个页码。张冠钦、陈作诗、冯恩昌、孔德平、魏金永、张中海、赵伟、陈传恩、邓华等都在《昌潍文艺》发表过诗歌。
 
  短篇小说发表郭建华的《听房》、王良瑛的《打墙记》、李淑苓的《黑嫂子》、李万信的《三访胡成》、王一恒的《桐林夜雨》等,徐敏宗、王懵、陈传瑜、刘天剑、孙兆颖、谢维衡、刘岩等发表过小说或散文。
 
  演唱作品方面,发表牟家明的小戏曲《逢集》,韩钟亮的山东快书《高速度》,李凤琪的对口快板《喜相逢》,庄悦广、刘俊德的天津快板《只争朝夕》等,田玉朋、李长明、李坤元、冯蜂鸣、尹文良、葛树伟、冯益汉、马同秀、殷法孔等发表剧本和曲艺作品。范作军、吴凡、张良杰、于赞武、李树高、王相春、袁延书等发表过歌曲。
 
  刘献彪、刘焕勤、刘保富、李锡赓、牛进、王普之、马鸣棠、苏方铭、王凤鸣等发表过文艺评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许多作者的处女作是在《昌潍文艺》发表的,他们以此为台阶走向文学艺术殿堂,在文坛艺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刊发全区获奖篇目 文艺创作渐趋繁荣
 
  我区文艺创作亦呈现初步繁荣的局面,先后有一批优秀作品获奖。平度文化馆辛显令编剧、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电影《喜盈门》,在全国上映大获好评。1981年第1期《潍水》刊发了艺术馆牛进馆长的评论《喜看〈喜盈门〉》,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进行深入地分析,充分肯定这一重要的艺术成果。
 
  同期《潍水》刊发了近几年全区文艺作品获奖篇目:《喜盈门》(电影剧本),编剧辛显令,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获文化部电影特别奖。《辣椒歌》(组诗),作者陈显荣,原载《诗刊》,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台阶上的孩子》(短篇小说),作者明连君,原载《山东文学》,获1979年全国儿童文学三等奖。《穿小鞋的人》(短篇小说),作者肖云龙,获《山东文学》1980年优秀小说一等奖。《小年之夜》(短篇小说),作者黄一海,获《山东文学》1980年优秀小说二等奖。《鸿沟》(短篇小说),作者王懵,获《山东文学》1980年优秀小说三等奖。《人之初》(短篇小说),作者郝湘臻,获《山东文学》1980年优秀小说三等奖。《煮不烂换虾酱》(短篇小说),作者郝湘臻,获《海鸥》1980年优秀小说奖。《月儿圆时》(短篇小说),作者王良瑛,获《海鸥》1980年优秀小说奖。《三升官》(戏曲),编剧李思洲、牟家明,原载《戏剧丛刊》,获1980年全省戏剧创作二等奖。《逢集》(小戏曲),编剧牟家明,原载《群众艺术》,获1980年全省戏剧创作二等奖。《元霄迷》(戏曲),李观行改编,获1980年全省戏剧创作三等奖。同期《潍水》还发表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六十周年昌潍地区音乐、舞蹈、曲艺比赛授奖名单。这些获奖篇目反映了全区文艺创作的新收获,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去济南学画版 到青岛制锌板
 
  《昌潍文艺》从我经手开始,克服困难增加插图和发表美术摄影作品,提高刊物水平。1978年我专程到济南《山东文学》编辑部向马恒祥学习画版,印制了《昌潍文艺》画版纸。当时是铅印,图片需要照相制锌板,承印刊物的县印刷厂不能制版。我骑自行车到潍坊新华印刷厂制版,厂方说他们是省出版局的书刊印刷厂,只接出版局的任务不接零活。我经朋友刘成湘介绍,找到青岛日报社的高平,解决了图片制版问题。每期我都要请画家画好插图,制好锌板,亲自送到印刷厂排字车间去拼版。

  • 共12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