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我在昌潍地区艺术馆(4)

 
 
 
选出全区优秀作品 编印《文学作品选》
 
  在创作组期间,我还编辑了展示全区文学创作成果的《文学作品选》。前言说明:“我们从1972年全区文学创作中,选出诗歌、报告文学、小说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编印成册,以推动全区文学创作的进一步繁荣。”这些作品,部分在报刊上发表过,这次编选时,个别稿子又作了某些修改。
 
  《文学作品选》经文教处安健处长审阅后,呈送政治部审查,1973年2月由地革委政治部主任周政终审签发,落款“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编”。鲁鸿恩设计封面,高密印刷厂印刷,印数3000册,内部发行至各县市区。此乃昌潍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编印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集,在这本集子里崭露头角后来在文学领域大显身手的作家有辛显令、韩钟亮、郭建华、栾桢、刘锡宏、陈作诗、张冠钦、孙瑞、赵伟等。
 
  这本集子在编选前,征稿通知下达到各县市区文化馆,要求推荐作品,选择面还是比较广的。昌潍师专的教师崔奎生闻讯,拿着一些学生的作品来找我要求选用,以便鼓励校园的文学创作。我择优选用了王丰德的诗《千锤万锤不走样》、傅忠慧的诗《雪夜锤声》。这两名学生毕业后都受到重用:王丰德分配到地委党校,傅忠慧分配到地革委组织部。
 
  
 
借用乐道院北小洋楼
 
昌潍地区艺术馆成立
 
  1973年3月2日,在临时借用潍坊二中原乐道院的北小楼上,昌潍地革委文教处安健处长宣布:撤销昌潍地区创作组,成立昌潍地区艺术馆,任命张丰亭为馆长。行政机构设办公室,业务机构设文学组和音乐美术组。我任文学组组长,赵修道任音乐美术组组长。
 
  从最初酝酿成立艺术馆,到艺术馆正式成立,走过了十多年的漫长历程。其间我被地区多次借调,实际是在地区艺术馆成立之前做了艺术馆的工作。从接二连三地借调,到终于成为艺术馆成员,深感艺术馆成立之艰难,鄙人亦来之不易。
 
  文学组的职责定位于组织辅导全区的文学创作,我分管诗歌,刘锡宏分管小说,赵连起分管评论。赵连起调走后新来的王普之分管评论,并参与艺术馆基建。音乐美术组有石歌、牟家明、鲁鸿恩。之后,牛进调到艺术馆任副馆长,韩钟亮调来分管曲艺,徐鹏志调来分管考古博物,李乃洪调来分管摄影。1976年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艺术馆的内部机构调整为:文学组、文艺组、美术摄影组、图博组和行政组。
 
  1977年6月,昌潍地区艺术馆由二中的小洋楼迁至行政街西段新馆办公。新馆由文教处筹建,前楼三层为办公楼,后楼三层为宿舍楼,两栋楼一分为二,西侧归艺术馆使用,东侧归教研室和招生办公室使用。迁新址后艺术馆的人员也有所增加,周建群调来负责舞蹈,周晓光调来充实美术组,孙敬明、曹元启毕业分配到艺术馆分管考古博物。
 
  1981年7月昌潍地区艺术馆改称潍坊地区艺术馆,1982年牛进任馆长。艺术馆的领导和蔼可亲,同仁关系融洽,事业心强,业务一直开展得红红火火。到1984年我离开艺术馆,在艺术馆工作12年,恰是岁数之一旬。此一旬风华正茂,是我为文学事业奋力开拓的珍贵年华,可谓“黄金一旬”。

持之以恒办创作学习班
 
  1979年,临朐诗歌学习班沂山采风,前排左起:马恒祥、栾桢。中排右一:陈显荣。
 
  1974年,小说学习班合影,前排左起:刘锡宏、陈显荣、郭建华。后排左起:孙瑞、刘天剑、王维民、孙兆颖。
 
  1978年,歌曲学习班留影,前排左起:张胜利、石歌。后排左起:陈显荣、王汝滨。   
 
 
 
  昌潍地区艺术馆成立后,昌潍地区的文学创作开始活跃起来,陈显荣主持举办了首届诗歌创作学习班。在以后连续十年的时间里,艺术馆不间断地举办诗歌学习班、座谈会或改稿会,不少作者成为有成就的诗人或文化人才。
 
首次举办诗歌学习班 17名爱好者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