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我在昌潍地区艺术馆(8)

 
  常给《昌潍文艺》画插图的有赵修道、鲁鸿恩、周晓光、刘成湘、卢如来、焦岩峰、陈明、张宝元、于新生、傅佩泽、冀学闻、王德、胡曰祥、郭智勤、王志隆等,都是全区美术界的佼佼者。在封二、封三和封底发表美术摄影作品,代表性作品有:鲁鸿恩的年画《绣金匾》、杨明智的潍县木版年画《马下双驹》、傅佩泽的年画《口唱山歌运秧忙》、刘成湘的木刻《雨夜》、张廷干的国画《万紫千红尽是春》、陈光宗的剪纸《十二生肖》、李乃洪的摄影《舞台剪影》、郭子宣的篆刻《江山如画》等。
 
  1981年1期《潍水》封二,刊载我在北京领奖后拜访诗坛泰斗臧克家时,央视记者魏连三拍摄的《著名诗人臧克家近照》。刊物寄给臧老后,他来信说照片气质好,很喜欢,想要底片。
 
  《昌潍文艺》1980年2期发表的李乃洪梨花摄影《春意》,三十多年后家乡诗友凌德霖见面还能背诵我的配诗:“不悲切横遭砍折造成的伤痕,把严冬的冷酷留在记忆的年轮。顽强地迸发蓬勃向上的枝条,以生命的花朵笑迎明媚的新春。”他说:“我在困境中看到梨花摄影和您的诗,增添了生活的勇气,此照此诗刻骨铭心。”
 
  我分管编辑《昌潍文艺》,从组稿编稿到送审,从联系印刷到校对清样乃至发放刊物,整整忙活了5年,编务冗杂,竭心尽力。我是经过“文革”触及灵魂的,深知白纸黑字的分量。编刊物责任重大,不能不度德量力,安辞定句,字字慎重。1982年初《潍水》奉命停刊,我收拾起手头正在编辑中的稿子,忍痛割爱。
 
  三部诗集闪耀昌潍诗坛
 
 
  陈显荣编选了三部诗集。1976年,他编辑了昌潍地区工农兵诗集《潍水新歌》。这是昌潍地区有史以来正式出版的首部本地作者原创诗集,收录了74首诗。1979年国庆节前,昌潍地区艺术馆决定编一套丛书,为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陈显荣选编了全区1949-1979《诗歌选》。1983年,陈显荣编辑全区青年诗选《起步集》,以培养昌潍诗坛的新生力量。
 
《潍水新歌》收录新诗74首 为昌潍出版的首部诗集
 
  1976年,我编辑了昌潍地区工农兵诗集《潍水新歌》。这项工作很受诗歌爱好者的欢迎,但任务艰巨,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征稿。以昌潍地区艺术馆的名义,向各县区文化馆发征稿函,以个人名义向重点作者写信约稿。第二步修改。收到15个县区和作者上报的诗稿,初选我对部分诗稿做了修改。为提高重点作品的质量,专门在寿光举办了诗歌专题学习班,请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牛明通亲临指导,谈了对重点作品的修改意见。在此书的编辑过程中,发生了粉碎“四人帮”的重大事件,适当增添了这方面的内容。第三步出版。从联系出版、报送书稿到修改书稿,我为此三进泉城。住在山东宾馆改稿期间,出版社又让我帮助修改李子超的旧体诗集。几经周折,《潍水新歌》1977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昌潍地区有史以来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本地作者原创诗集。
 
  《潍水新歌》收入本地区诗歌新作74首,鉴于出版社定性工农兵诗选,我在选稿时有所侧重。坊子煤矿工人刘竹坚的《夺煤阵地》,描绘了热火朝天的采煤现场和矿工的豪情壮志:“灯的海,灯的山,十里矿山灯火连;风随英雄大步卷,珍珠直往井底灌。驾长风,拽雷电,奔赴夺煤阵地最前沿:挥大镐,抡大锨,打风枪,抱电钻,艰苦战斗在薄煤层,决心打一场攻坚战,祖国要煤我们献!”“发出光,放出热,炼出钢水铁流铸江山!”只有矿工出身的诗人,才能开采出矿井深处火热的诗句。工人的诗还有耿春远的《送车》、李曙光的《加钢》、李辉的《齐架“过江桥”》、张朝晖的《我十岁的时候》、李义军《钢厂的大道》等。农民的诗作如朱旗新的《银锄好比金钥匙》:“战天斗地整山河,潍河两岸红似火。银锄好比金钥匙,哗啦啦打开‘千斤’锁!”农民的诗还有:陈洪泽的《老支书的窗口》、张安武的《雪莲追诊》、寇玉坤的《山村女炮手》、董光法的《捕鱼歌》等。士兵的诗有老红军彭称寿的《跟毛主席去长征》:“红旗一展天地红,我跟毛主席去长征。毛主席领俺爬雪山,草鞋踏碎千年冰……”解放军某部魏金波的《雨夜练快瞄》爱憎分明:“唰唰唰,闪电中亮出一排‘敌人’,叭叭叭,枪声中‘敌人’全报销。豺狼胆敢来犯,请到战士枪口来报到!”集子中还有辛显令、栾桢、冯恩昌、张冠钦、孙瑞、张中海、姜清河、李树高、王炬等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