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一)(9)

各地文艺工作者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华强方特主题公园推出以中国神话传说为蓝本的东方神画系列舞台剧,“第一部曲方特东方神画主题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表现主题,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高科技手段为游客呈现《梁祝》《孟姜女》《水漫金山》等传奇故事,已在济南、芜湖、宁波等地盛大开业”。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登上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戏剧唱腔与摇滚音乐激情碰撞,使传统的华阴老腔重回人们视野。蒙古族呼麦代表性传承人胡格吉勒图弟子呼和满达组织游牧者乐队,将呼麦、马头琴等蒙古族传统音乐融入现代摇滚,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藏族歌手德格王子格桑南珠以现代流行歌曲形式唱响了史诗《格萨尔》。《纸扇书生》通过对川剧小生扇子功的创造性转化,“描绘出一幅雅趣横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群像”。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登上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此剧改编自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观众同时感受到书画背后篆刻、织绢、磨石、制笔、制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千年魅力。“戏曲节目《惊·鸿》以舞者梦境连接起《牡丹亭》《白蛇传》《铡美案》等经典戏曲名段,现代舞美同传统戏曲相映成趣。”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龙在天皮影剧院推出“冬奥”主题皮影戏《冰雪运动会》和系列“冰雪”主题皮影艺术品,上演了传统皮影邂逅冬奥会的冰雪奇缘。同理,“二十四节气只有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通过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

在“两创”方针指引下,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现代娱乐形式合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艺作品屡屡破圈、掀起国风国潮。如网络游戏中民间文学资源的创新转化,从电影《Mulan》到游戏《花木兰》,现代多重媒介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向度传播和多样化表达创造了条件。2019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探索了中国神话动漫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承发展新路。2020年起,经典网络手游《王者荣耀》与中国民俗学会合作推出“荣耀中国节”系列活动,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打造主题皮肤,借助游戏载体和数字技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2021年,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搬上荧幕,引起热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当代艺术相结合的国潮IP,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案例。

“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我国积极推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的相关工作,在与不同地区与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截至2022年底,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2020年,“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为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间对话。我国“欢乐春节”国际品牌效应形成,每年在全球100余个国家、数百座城市举办千余项文化活动。2021年推出18个线上精品项目,各类媒体平台播放量超过7.2亿次,网络社交媒体覆盖230余个国家和地区,总观看量超4.5亿次。为促进大陆与港澳台文化交流,增强港澳台同胞中华文化认同,持续开展港澳台青少年文化旅游实习研学活动、“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和“情系中华——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等品牌活动。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两创”方针提出至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走过近1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挑战,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实践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旨,坚持生活至上,传统至上,创新转化的保护发展路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