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一代名相刘统勋(2)
刘棨受命前往洋县赈灾,特意叮嘱洋县县令:“吾调官粮,不日即到。此粮是贷粮,必定春贷秋还。倘秋庄稼不熟,百姓还不上,我们两人要代还,即使以此破家,也在所不惜!”县令很感动,点头答应。征调的粮食到后,刘棨又分遣吏役们按照户口多少发放,几天就发放完毕。赈灾结束,刘棨要回宁羌州,洋县的父老乡亲手持香火,拥到路上挽留他。
到了秋天,秦巴地区,一片丰收景象。洋县百姓纷纷奔走相告:“刘爷救了我们,我们能忍心辜负刘爷吗?!”争先恐后到官仓还清了贷粮。
刘棨积极帮助当地百姓脱贫。他发现宁羌山多槲树,宜养殖山蚕,而当地却尚未利用,便派人回山东老家收购蚕种,请来师傅传授养蚕、抽丝、织绸技术。老百姓当年便从中得到了实惠。后来,当地放养的山蚕和织出的绸子越来越多,很多人家因此发家致富。百姓感激之余,将他们所织的绸子命名为“刘公绸”。
刘棨还热心文化教育事业,带头捐资,设书肆,建义塾,有时亲自上课,使三百年未曾中过举人、被视为荒蛮之地的宁羌州有两人中举。
生于宁羌州州署 赈饥之时父亲起名“饥民”
刘统勋是刘棨的第五子。康熙三十八年(1699)十二月二十三日(按:指旧历,下同),刘统勋出生于宁羌州州署。刘统勋出生时,其父刘棨因救灾赈饥之事忙得不可开交,连续几天不曾睡个囫囵觉,坐在椅子上思虑良策,不承想上下眼皮打架,忽梦一群饥民拥进州署讨饭,梦尚未醒,家人来报儿子已生,遂为刘统勋起乳名“饥民”。父亲的为官为人,对刘统勋的成长和仕宦生涯影响甚巨。
康熙四十一年(1702),刘棨擢升宁夏中路同知。未及赴任,母亲病故,按规制,刘棨须丁忧,回乡守孝。但因为他替贫家缴纳赋税,出资助学,从不徇公肥私,征敛百姓,竟然负债不能成行。刘棨就写信向四弟刘棐讲明情况,请他代为变卖自己的家产,如不足,请四弟再想方设法凑足,才得以归乡。
康熙四十八年(1709),九卿应诏荐举廉能吏员,地方以知府衔被荐举者,唯刘棨(时任山西平阳府知府)与陈鹏年二人。
康熙四十九年(1710),刘棨擢升天津道副使。在天津迎接康熙圣驾,皇上允许官员见驾奏事。刘棨于是上奏康熙:“臣兄(刘)果昔官河间知县,蒙诏褒以清廉爱民,乞赐堂额。”康熙高兴地为刘家赐题“清爱堂”三字,刘家从此以为堂号。康熙五十二年(1713),刘棨晋升四川布政使,成为省级高官。
到四川任职后,政务更加繁剧,刘棨也更加勤厉,不敢有半点松懈。康熙五十五年,康熙询问地方官员清介可称者,九卿共举四人,其中就有刘棨的名字。后来,康熙在汤泉避暑,和朝臣谈话间,提起刘棨的治绩,颇为称道。朝臣向皇上共荐刘棨,言如果巡抚出缺,刘棨可擢任。康熙点头称是,面露喜色,但以四川正用兵,需要刘棨这样的干练之臣佐助,不可轻易调动其担任的布政使一职,故作罢。天不假年,因公务繁重,积劳成疾,刘棨卒于四川任所。
执掌言官直面权贵
乾隆六年,刘统勋擢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建言进谏,扶正祛弊,任期还不满一月,即上疏条陈地方大员督、抚、提、镇所直辖中军之积弊,提出四条建议,被乾隆采纳。他又连上两道奏疏,弹劾乾隆最倚重的两个大臣——张廷玉和讷亲。乾隆就刘统勋的弹劾发下谕旨,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敲打了张廷玉、讷亲等重臣,又训诫了刘统勋等言官。
甫任左都御史 条陈中军积弊
乾隆六年(1741)九月,刘统勋由刑部侍郎被擢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清沿明制,也设都察院。天聪(皇太极年号)十年(1636),发布上谕,规定:“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者,许(都察院所属官吏)直言无隐。”都察院设左都御史,从一品;左副都御史,正三品;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厅都事,正六品;笔帖式;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左都御史为都察院主管,相当于最高监察官,其职责为主持官员违纪纠察,执掌谏言拾遗,参与朝廷大议,会同刑部、大理寺会审重大案件,在祭祀、朝会、经筵等重大场合上,检揪有违仪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