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一代名相刘统勋(3)
刘统勋立志在左都御史任上建言进谏,扶正祛弊,做出一番事业来。他刚任左都御史不满一月,即上疏条陈地方大员督、抚、提、镇所直辖中军之四桩积弊:
一是中军例以副将、参将、游记充之,承办公务,支发钱粮,为各营领袖,原非为上司服役。乃督、抚、提、镇出署,辄步随,至躬为料理车马旗帜,甚为失体。二是中军朝夕相见,往往代筹米盐琐务,不但体统有亏,恐开钻营之路。三是道、府、州、县等官,以督抚署内之事,中军无不周知,至省辄先往候,而又与文员两无统属,遂宴会往来,藉端营私。四是督、抚、提、镇衙门,遇岁时令节,张灯结彩,中军每以兵丁子弟充优伶杂戏,平时则医卜星相,棋师琴客,藉其梯引。均应严禁。
清朝前期、中期正规军有八旗兵、绿营兵两种。八旗兵为清朝嫡系,以黄、白、红、蓝四色和四色镶边旗为标志。清军入关后,招降和招募的汉军则以绿旗为军营标志,故称绿营兵。八旗兵以骑兵为主,绿营兵以步兵为主,是清军正规军的主力。清朝绿营系沿袭明朝,分省建置,其主要任务是镇戍地方。各省绿营兵以镇为最高军队编制单位,以营为最基本编制单位。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直接统辖的警卫部队分别称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其各标长官号称“中军”,例以副将、参将、游击(武官名称)担任。。
乾隆御览此疏后,“部议从之”。
连上两道奏疏 弹劾两大重臣
乾隆六年(1741)十二月,刘统勋连上两道奏疏,弹劾乾隆最倚重的两个大臣——张廷玉和讷亲。
在第一道奏疏中,刘统勋慷慨陈词:
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而晚节当慎,责备恒多。臣窃闻舆论动云:“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今张氏登仕版(仕途)者,有张廷璐等十九人。姚氏与张氏世姻,仕宦者有姚孔鋹等十人。虽二姓本系桐城巨族,得官或自科目荐举,或袭荫议叙,日增月益,以至于今,未便遽议裁汰。惟稍抑其升迁之路,使之戒满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请自今三年内,除特旨升用外,概停升转。
在第二道奏疏中,刘统勋又言:
尚书公讷亲,年未强仕,统理吏、户两部,入典宿卫,参赞中枢,兼以出纳王言,趋承禁近,时蒙召对,向用方隆。属官奔走恐后,同僚亦争避其锋,部中议覆事件,或辗转驳诘,或过目不留,出一言而势在必行,定一稿而限逾积日,殆非为怀谦、集益之道!请加以训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
讷亲出身满洲贵族世家,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年龄不大,但早在雍正朝中期即擢任军机大臣,乾隆朝更是颇得皇上识拔,兼领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要职。张廷玉、讷亲有拥戴乾隆之功,权高位重,经常面达上听,参赞枢机。
刘统勋胆敢弹劾这两位重臣,而且出语苛重,不啻在勤政殿的朝堂上炸响了一声霹雷。乾隆听罢即退朝,径直向内宫走去。
刘统勋此奏,让张廷玉和讷亲从心底里感到惧怕。张廷玉第二天一早即上奏表,“请解部务”。
在张廷玉、讷亲、刘统勋三人的煎熬中,乾隆就刘统勋的弹劾,发下谕旨:
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声势赫奕,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如此陈奏。今既有此奏,则二臣并无声势可以钳制众僚可知,此国家之祥瑞也,朕心转以为喜。闻过则喜,古人所尚。大臣为众所观瞻,见人直陈己过,惟当深加警惕,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大学士张廷玉,亲族人众,因而登仕籍者亦多,此固家运使然。然其亲族子弟等,或有矜肆之念,为上司者或有瞻顾之情,则非大学士所及料也。今一经查议,人人皆知谨饬,转于张廷玉有益。至讷亲身为尚书,若于本部之事,稍涉推诿,不肯担当,则模棱两可,公事何由办理?但所办之事,其中未协之处,亦所难免。况有朕时加教诲,戒其自满自足,年来已知恪遵朕训矣。今见此奏,益当留心自勉。至于职掌太多,如有可减之处,候朕酌量降旨。近来参奏大臣者,每多过当。殊不知以今日之势论之,若有擅权营私者,朕必洞照隐微,断无不能觉察而陷于不知之理。弹劾大臣,有关国体,此等奏折,若不发出,宵小无知者,必且以参大臣为幸进之阶,其为害于人心风俗,实非浅鲜。著将二折发出,谕众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