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增福老街巷的变迁 (上)

我市曾有三条称为“增福”的老街巷,一条是位于历史上潍县城的增福堂街,另两条是位于历史上潍县东关的增福街和增福庙巷。原址现都已经拆除无存。有记载说,“增福”二字与一种传统民间礼俗有关联。三条街唯增福堂街名声响亮,因为从清代到当代,这里曾为金石大师陈介祺等官员、学者、民主党派人士、工商业者居住的地方。

三条增福老街巷

  上世纪三十年代潍县地图中对增福堂的标注。


 

  位于潍县城里的增福堂街和位于东关的增福街、增福庙巷地域,都曾是潍坊城一带四通八达的地域所在。比较而言,增福堂街地域的通行条件显得井井有条,而增福街、增福庙巷地域则像是纵横交错的“迷宫”。

增福堂街东西走向 地图上标为增福堂

  增福堂街曾是潍坊城一带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增福堂街的正式地名,最早出现在清代光绪末年发布的潍县城厢一带的地图上,标注为增福堂。在地图上,增福堂位于城里(即潍县城,今属城关街道辖区)中部偏西南地域。自明代至1932年,增福堂街所在的地域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潍县城内西南隅,1932年后隶属潍县第一区城西南镇。

  此后到潍县解放,关于这条古街,相关地方文献以及多种版本的地图,有的显示为增福堂街,有的则简略为增福堂。

  解放后,红底白字、蓝底白字两种门牌,先后悬挂在这条古街两旁住户的门框上。1990年前后,这条古街两端街头挂上了蓝底白字的菱形单面路标,顶端饰有潍坊特有的风徽图案,中间分两行,上面是街巷名称、下面是与之相对照的汉语拼音的单面路标,所标注的地名,都是增福堂街。

  1966年,增福堂街与近似位于一线的郭宅街、布政司街、西下洼街合并后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之意改称文化街,两端街头悬挂着标注有“文化街”字样的白底红字长条木牌,有的记载和地图标注也显示为文化西街。1981年四条古街各自恢复原名称后,西下洼街并入增福堂街。1990年前后,原西下洼街两端街头悬挂起了书有“西下洼街”字样的单面路标,疑似西下洼街准备由增福堂街析出恢复原名。但没过多久,这一带就拆迁了。



古街一直四通八达 延伸后亦井井有条

  1966年以前的增福堂街,长220米左右,宽约5米。1988年该区域旧城改造拆迁时,这条古街的基本地理面貌变化不算大,对照清末以来各个时期的相关标注和记载,基本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地理实体。

  增福堂街东口为一处近似十字路口。该处十字路口,附近民众俗称双小庙,清代乾隆年间潍县城地图中也标注为双小庙。这条古街的路南止于芙蓉街(潍城区芙蓉街一带),路北止于罗家巷(原址一带今为潍城区芙蓉街的组成部分)。芙蓉街北口中心点位于罗家巷南口中心点以东两三米处,近似十字路口的东面为布政司街。无独有偶,增福堂街东口中心点位于布政司街西口中心点以北三四米处,增福堂街东口南沿又基本正对布政司街西口北沿。因而描述该处十字路口的地理实况就跟说绕口令似的。布政司街、芙蓉街、罗家巷分别向东、南、北方向通往附近的郭宅街田宅街口(潍城区郭宅街向阳路口一带)、南马道、大十字口西(街)西门大街口(潍城区东风西街芙蓉街口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