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祺收藏的玺印之多,选求之精,实属罕见,学界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特别是他对玺印的研究鉴别,为后人研究我国印章的发展及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故居展示陈介祺成就
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内,按照目前悬挂牌匾以及布展内容前后顺序等相关情况,可分为十钟山房、万印楼陈列室两大部分,万印楼又分为一层展室和二层展室两部分,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展现着这位金石大师的成就和生平。
“十钟山房”为陈介祺书斋
十钟山房位于万印楼院落的北面,为前出廊、三间房屋建筑规模的传统平房。室门上方悬挂着“十钟山房”牌匾。
当年,陈介祺收藏有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钟11件,取整数概称十钟,因为他的收藏,十钟也称陈氏十钟,他的书斋即以十钟山房为名号,此为十钟山房名称来源的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馆方说法。十钟山房中的“陈氏十钟”,据说后来流失去了日本。
进入室门,迎面为陈介祺半身头胸塑像以及书有“金石大师陈介祺”字样的背景文化墙。
展室内可以一睹陈介祺的父亲陈官俊手书折页、“字伟堂号恕田”印章、《伟堂笔记》手稿以及陈介祺本人所用的印章和印谱、《簠斋尺牍》散页、书信等展品的风采。《簠斋尺牍》收录了陈介祺毕生考证金石器物的文章以及他与同时代金石学者交换意见的信札,保存了许多研究经验和心得,是一部金石学论文集。
万印楼展室分上下两层 不同类别藏品琳琅满目
万印楼位于院落的东面,建筑结构为传统的青砖灰瓦、坐东向西、上下共十间见方建筑规模的两层楼房,楼门上方悬挂着“万印楼”牌匾,为原来陈家大厅院内的东楼。
一层展室内通过参阅《陈介祺收藏目录》,可以了解到陈介祺共收藏有青铜器、玺印、石刻、瓦当、书画等十几个大类、多达两万多件文物珍品。
聃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又称“天亡簋”,是西周武王灭商的断代标准器,现存于国家博物馆。毛公鼎现存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阅相关文章中的表述,可以了解曾有“陈介祺所藏万印中的婕妤妾娋玉印,为汉代婕妤赵飞燕的玉印,清代官员、学者龚自珍曾收藏并认定”的说法。而参观《玺印》部分,还可以了解到,金石学者方濬益对此印鉴定称,“婕妤妾娋”不是“婕妤妾赵”,对此印是“汉代婕妤赵飞燕玉印”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古印学者罗福颐则认为此玉印为汉代殉葬专用印。赵飞燕为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传说中古代四大美人的一种说法为西施、赵飞燕、貂蝉、杨玉环。
在这里,还可以通过观看毛公鼎、天亡簋、兮甲盘、陈氏十钟等诸多重量级文物的实物复制品,对陈介祺这位金石大师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在万印楼二层展室内,可以参观了解陈介祺的有文字陶器陶片、封泥、古镜、古币、书画、汉画像石、古砖、兵器、铜件等不同类别的文物收藏情况,《十钟山房印举》等陈介祺的75种重要学术著作目录,陈介祺简要年表,不同时代的学者对陈介祺的评价。
陈介祺是我国书于先秦陶器陶片上的文字的研究鉴定学者,此类文字现在称陶文。他于同治十一年(1872)在出土于山东即墨的一件古陶残片上发现文字。此后,这类文字他鉴定为三代古陶文。他自号“齐东陶父”,共收集陶文残片4800件,并拓印4043纸,编成《簠斋藏陶》、与人合编《陶文释存》等文稿。他还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古陶文的内容不外乎地名、官名、器名、作者、用者姓名与其人其事。他的研究鉴定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开拓了我国古文字研究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