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该处沿增福堂街向西约220米就到达这条古街的西口。这条古街的地理状况相对单纯,除了东西两口,没有同其他街巷交叉或相接。
增福堂街的西口也是一处近似十字路口,地理情形与东口有些相似之处。相互交叉的四条老街,街口的中心点都不重合。十字路口的西、南、北三面分别是西下洼街、南下洼街、冶房巷,依次向西、南、北方向通往附近的西马道、岳王庙街、西门大街(潍城区东风西街)。岳王庙街、南下洼街、冶房巷近似位于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上,在1966年以前,有的地图上也将这三条街都标注为岳王庙街。冶房巷,有的地图上也标注为冶坊巷。
1981年西下洼街并入增福堂街后,新的增福堂街长度延伸到330米左右,东起芙蓉街(芙蓉街、罗家巷1981年并称芙蓉街),并穿越芙蓉街与布政司街相接,西端接城关西马道,城关西马道分别向南、北方向通往附近的南马道、东风大街(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新的增福堂街在中间偏西地段与岳王庙街交叉。
因而,无论是起初的增福堂街,还是这条古街在延伸以后,这里的通行环境都是四通八达且显得井井有条的。
一条在城里两条在东关
古街东端有俩庙宇 民众称其为双小庙
在解放前的一段时期里,增福堂街东端曾建有两座庙宇。一座为三官庙,仅有一间,位于布政司街西端路北,西墙外就是罗家巷。另一座为关帝庙,位于芙蓉街北端路西。这两座小庙宇分别处于十字路口的西南、东北角,隔路口相望。因而,本地民众都称该处十字路口一带为双小庙。双小庙对应的地理实体不属于增福堂街地域,但其地名与增福堂街地域是有关联的。
三官庙为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供奉三官大帝的庙宇。三官大帝,即本地民众俗称的天官、地官、水官,为道教供奉的掌管天堂、地府、水府三界的三位神明。国内各地对这三位神明,还有三界公、三界爷、三元大帝等多个地方俗称。三位神明都有人物原型,一般认为天官大帝为尧,地官大帝为舜,水官大帝为禹。他们都是我国传说中的远古时期的三位贤君。
一条在城里两条在东关
增福街又窄又短 地理实况不单纯
增福街同样是潍坊城一带曾经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增福街的正式地名,同样出现在清代光绪末年发布的潍县城厢一带的地图上。在地图上,增福街位于东关(今属奎文区东关街道辖区)东南端一带。增福街所在的地域1933年位于潍县第一区东关东南镇。
此后到潍县解放,相关地方文献以及多种版本的地图,都显示为增福街,有的则干脆没有标注名称。
解放后,这条老街先后悬挂红底白字、蓝底白字两种门牌。1990年前后,只有蓝底白字的菱形单面路标,这些门牌和单面路标标注的地名,都是增福街。1966年,增福街取“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团结如一人”之意改称工农兵中巷。1981年恢复原名称,持续至1996年该地域拆迁。
在潍坊城一带曾经的古旧街巷中,增福街显然因为又窄又短而显得很不起眼。这条老街,自有记载到解放前,东口和西口都是丁字路口,东起南园街(1981年称东关南园街),西到增福庙巷,长85米,宽三四米左右。这条老街虽然又窄又短,但地理实况并不算单纯。老街除了东西两口,在距东口不足三十米处路南,有条南北走向的无名过道,向南通往附近的金牛巷。30多年前,附近包括增福街在内的近十条古旧街巷,面貌特征都差不多。其中六七条东西走向的古旧街巷长度都在80米左右,又窄又短,与此前的标注和记载相对照,地理面貌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增福庙巷与增福街西相接 名称多样解放后称庙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