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进院落得以保留 为陈介祺故居陈列馆
1982年,三中准备将旧有的校舍(即陈家大院旧址内原有建筑物)全部拆除后,予以改建。在陈介祺后人的呼吁声中,潍坊市有关方面经过研判,决定对陈家大厅院的第三进院落予以保留。
到了1992年,陈家大厅院第三进院落内的三栋遗留建筑物,已经拥有了万印楼的名号,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潍坊市潍城区政府于同年拨专款加以修葺后,恢复了原貌。该院落改建为本地人俗称的独门独院,成为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在陈家人所称的东楼北山墙以北比邻处新开一处大门,门外就是潍坊市潍城区芙蓉街北端一带。
此后,笔者曾几次路过陈列馆门前,见到的总是大门紧闭的样子,其内部的布展等相关情况也未见记载或新闻报道。
2013年,笔者进入陈介祺故居陈列馆观摩学习,见到的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基本情况为:东楼东墙的北端,镶嵌着“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印楼”的长方形石碑;已故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题写的“万印楼”牌匾,分别悬挂在芙蓉街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大门和东楼楼门的上方;大门内正对大门的影壁上刻有镏金大字“陈介祺故居陈列馆”,为已故当代书法家、书画鉴定学者启功题写;当年悬挂道光皇帝御笔“耆臣寿母”牌匾、陈家人所称的祠堂,屋门上方悬挂着“十钟山房”牌匾。屋门两旁明柱上的对联为“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祠堂和东楼的一层为展室;大厅或花厅成为陈介祺故居陈列馆的办公用房。
前几天,笔者又来到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参观学习。推开虚掩的大门,工作人员告知,目前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除了闭馆整理的时段,每天都定时开放,民众凭身份证就可以参观游览。东楼的一层和二层都已辟为展室,其他方面无多大变化。
陈介祺印玺收藏丰富
万印楼名称由此得来
陈介祺在青年时期就致力于玺印收藏,到38岁时已收藏800多方。后来他先是购得清代官员、学者潘有为所藏玺印千余方,又得到清代官员、学者吴式芬所收藏玺印2000多方。在十多位金石学者鼎力帮助下,他不断购得玺印珍品。他的学术著作《十钟山房印举》中收录的玺印多达一万多方。他自号万印楼主人,潍县本地篆刻学者王石经为他治《万印楼》印章一方。万印楼的名称由此而来。
陈介祺收藏的玺印极为丰富。材质上有金、银、铜、玉、铁、铅、水晶、水石、陶、琉璃、牙钿等;印式上有古玺、官印、姓名印、巨印、套印、姓名回文印、姓名表字印、复姓、五面六面、吉祥语、殳(shū)篆、鱼鸟、虫篆、言事、臼疏、臼笺、象形等计30种。
陈介祺对玺印不仅在于收藏,他还长期致力于经过研究鉴别,明确所藏玺印的时代及价值。其中,“婕妤妾娋(shào、shāo)”玉印,方形、阴刻鸟篆,盘曲秀美,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淮阳王》白玉质印,有朱赤志,白文、壇纽,古朴庄重,现存于国家博物馆。淮阳王刘钦为汉宣帝刘询的次子。
为使自己所藏玺印传至后世,陈介祺曾邀请许瀚、吴式芬、何绍基等学者名家帮助审定部分藏品。
早在咸丰二年(1852),陈介祺就托人钤(qián)印《簠斋印集》共十部,集汉、魏、六朝以前的官印、私印2000多方。
同治十一年(1872)陈介祺精选慎收,又增添了李璋煜、吴云、吴式芬、吴大澂、李佐贤、鲍康等学者名家的藏印。后来他自己着手以科学的编排体例,按印式、印材类举方式编成《十钟山房印举》。自先秦至六朝的印章,精彩者一一入册。每页一至三印钤成,用粤纸钤印十部,苏纸钤印十部。那年为农历壬申年,该版《印举》称“壬申本”。那年正值他六十虚岁,故又称六十岁本。
到了光绪九年(1883),陈介祺又收藏了更多的玺印。他将《十钟山房印举》进行了增订,用苏中棉纸拓印十部,每部194册,收印10402方(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内数字),那年他七十周岁,该版《印举》也称七十岁本,1922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精印出版,得以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