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福庙巷南端的丁字路口东接南园街(1981年称东关南园街)西口。南园街由此向东再向南或向北,可与附近多达八九条老街相通。该处丁字路口西接南沟街东段北口,因为此段南沟街向南可直通附近的东关坞鸣凤门(俗称东关南门,原址位于今胜利东街四平路口北一带),解放前有的地图上也将此段南沟街标注为鸣凤街。
增福庙巷路东自南端的丁字路口向北,大约分别在40米、110米、160米处依次与金牛巷、增福街、新街子(有的地图也标注为新街)的西口相接。这三条老街都向东通往附近的南园街。自新街子增福庙巷口向北80米左右即到达增福庙巷北端,解放前有的地图上也将这段增福庙巷标注为关帝庙巷。因为未见其他记载,这段增福庙巷一带是否因为建有一处关帝庙而称关帝庙巷,不得而知。
增福庙巷路西自南端的丁字路口向北,大约在80米处与萧家园子街东口相接。萧家园子街向西可与附近的杨家牌坊街相接。解放前有的地图上也将萧家园子街标注为园子街、萧家园子。萧家园子街增福庙巷口再向北大约70米路西,一条东西走向的无名过道向西与附近的刘家过道相接,刘家过道向南、向北分别与萧家园子街、后门街相接。
增福庙巷北端的丁字路口与后门街相接。后门街由此向东可达东关坞的东坞墙下,由此向西通往附近的安丘巷。
增福庙巷很窄,与之相通的多条有名街巷和无名过道中,有的拥有多个出入口。除了后门街稍宽些,其他大多与增福庙巷差不多。故这一带呈现的是纵横交错的“迷宫”样通行环境。
官员学者在此居住 增福堂街名声响亮
自清代到当代,城里的增福堂街曾为本地官员、学者、民主党派人士、工商业者居住的地方,为一条名声响亮的古街。
增福堂街东端路南和路北隔街相望的几处院落都是陈家大院的组成部分。陈家大院因为清代官员陈官俊和他的儿子陈介祺而得名。因为陈官俊显赫的官职,本地有人称陈家大院为相府。目前原址尚存且在国内外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万印楼,曾为陈家大院东院东北角的一部分。
从陈家大院向西的增福堂街路南,解放前后一段时期,依次为同盟会会员王旭夫、潍县商会会长胡镜心、知名画家郭兰村、商界知名人士贺伟斋的宅院。
增福堂街路北向西,过了相府的几处宅院,解放前后的一段时期,依次还有增福堂、知名民主党派人士郎丰岗的宅院。
东关的增福街和增福庙巷,未见与之相关的人文资源方面的记载。与增福堂街相比较,这两条老街巷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在潍坊城一带曾经的老街巷中,存在感并不高。
陈家位于古街东端 深宅大院气势不凡
增福堂街东端是被当地人称为相府的陈家大院,在解放前的一段时期里,古街东端路南分布着陈家大院东院的附属建筑和两处别院,该街路北东端自东而西,则坐落着陈家大院的东院、西院和别院,东院和西院具有本地深宅大院的传统格局。
增福堂街东首大院 本地人称之为相府
有记载说,位于增福堂街东端路南和路北隔街相望、本地称之为相府的陈家大院,为清代潍县籍官员陈官俊择地建起的宅院。
陈官俊,字伟堂,清代嘉庆五年(1800)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赞善、左赞善、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提督山西学政、翰林院侍读、右春坊右庶子、中允祭酒、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兼署户部右侍郎、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等官职。
户部尚书英和奏请,各省、府、州、县现行的养廉制度入不敷出,影响地方官署正常运转。养廉银的收取和分配方面的陈规陋习越来越多,不如逐一查明后,分清应该予以保留和予以革除的部分,用规定加以限制。皇帝要求各地总督、巡抚调查本地情形并评议上奏。在上书房当值的陈官俊认为不可行,得到皇帝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