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与增福街西口相接的街巷,增福庙巷曾是潍坊城一带南北走向的老巷子。增福庙巷见诸文字的正式地名,要晚于增福街。清代光绪末年发布的潍县城厢一带的地图上,增福庙巷一带是一条无名街巷,原因不详,可能是当时已经形成了街巷,却没有几户人家定居。
自清朝政权消亡到潍县解放,相关地方文献以及多种版本的地图上对这条老巷子的地名展示是多样的。除了整条老巷子称增福庙巷或南庙巷,有的地图还分段标注,或者南段为增福庙巷、北段为关帝庙巷,或者南段为南庙巷、北段为关帝庙巷。
解放后,这条老巷子两旁住户悬挂的红底白字、蓝底白字两种门牌上,以及1990年前后的菱形单面路标上,标注的地名则都变成了庙巷子。1966年,庙巷子取与前文同样的词义改称工农兵巷,街上悬挂起了标注有“工农兵巷”字样的白底红字长条木牌。1981年恢复庙巷子名称,并持续至1996年拆迁。
增福庙巷较窄 街道纵横交错
这一带的近十条古旧街巷中,增福庙巷很窄,但与附近多条东西走向的老街相比则不算短,大致为长240米、宽三四米。在解放前发布的地图上,增福庙巷南、北两端都是丁字路口,中间与附近四条老街巷和一条无名过道相接,也都是丁字路口。
增福庙巷南端的丁字路口东接南园街(1981年称东关南园街)西口。南园街由此向东再向南或向北,可与附近多达八九条老街相通。该处丁字路口西接南沟街东段北口,因为此段南沟街向南可直通附近的东关坞鸣凤门(俗称东关南门,原址位于今胜利东街四平路口北一带),解放前有的地图上也将此段南沟街标注为鸣凤街。
增福庙巷路东自南端的丁字路口向北,大约分别在40米、110米、160米处依次与金牛巷、增福街、新街子(有的地图也标注为新街)的西口相接。这三条老街都向东通往附近的南园街。自新街子增福庙巷口向北80米左右即到达增福庙巷北端,解放前有的地图上也将这段增福庙巷标注为关帝庙巷。因为未见其他记载,这段增福庙巷一带是否因为建有一处关帝庙而称关帝庙巷,不得而知。
增福庙巷路西自南端的丁字路口向北,大约在80米处与萧家园子街东口相接。萧家园子街向西可与附近的杨家牌坊街相接。解放前有的地图上也将萧家园子街标注为园子街、萧家园子。萧家园子街增福庙巷口再向北大约70米路西,一条东西走向的无名过道向西与附近的刘家过道相接,刘家过道向南、向北分别与萧家园子街、后门街相接。
增福庙巷北端的丁字路口与后门街相接。后门街由此向东可达东关坞的东坞墙下,由此向西通往附近的安丘巷。
增福庙巷很窄,与之相通的多条有名街巷和无名过道中,有的拥有多个出入口。除了后门街稍宽些,其他大多与增福庙巷差不多。故这一带呈现的是纵横交错的“迷宫”样通行环境。
官员学者在此居住 增福堂街名声响亮
自清代到当代,城里的增福堂街曾为本地官员、学者、民主党派人士、工商业者居住的地方,为一条名声响亮的古街。
增福堂街东端路南和路北隔街相望的几处院落都是陈家大院的组成部分。陈家大院因为清代官员陈官俊和他的儿子陈介祺而得名。因为陈官俊显赫的官职,本地有人称陈家大院为相府。目前原址尚存且在国内外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万印楼,曾为陈家大院东院东北角的一部分。
从陈家大院向西的增福堂街路南,解放前后一段时期,依次为同盟会会员王旭夫、潍县商会会长胡镜心、知名画家郭兰村、商界知名人士贺伟斋的宅院。
增福堂街路北向西,过了相府的几处宅院,解放前后的一段时期,依次还有增福堂、知名民主党派人士郎丰岗的宅院。
东关的增福街和增福庙巷,未见与之相关的人文资源方面的记载。与增福堂街相比较,这两条老街巷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在潍坊城一带曾经的老街巷中,存在感并不高。
道教认为,三清道祖以炁(qì)化身,元始天尊化炁为上元之神,灵宝天尊化炁为中元之神,道德天尊化炁为下元之神,三元之神主宰天、地、水三界。炁为道教专有的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概念,可通俗地理解为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