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增福老街巷的变迁 (上)(7)



  如此看来,增福堂街陈家大院由陈介祺所建,似更靠谱一些。

  在解放前的一段时期里,增福堂街东端路南自东向西,分布着陈家大院东院的附属建筑和别院。该街路北东端由东而西,坐落着陈家大院的东院、西院和别院。东院和西院都具有本地传统深宅大院的格局。东院主要包括南账房、东账房、东书房、北书房、内宅院、大厅院等部分。

路南外影壁宏伟壮观 分布东院附属建筑

  增福堂街最东端路南,建有一座宽和高都有三米多的水磨方砖大影壁,为小庑殿顶,影壁中心砌有菱形正方带图案的砖雕,整体上显得宏伟壮观。影壁与位于路北的东院隔街相对,虽然位于路南,却应该是属于路北东院的附属建筑,彰显着陈家大院的不凡气势。该处大影壁,陈家人习惯称外影壁。

  影壁西侧,与影壁比邻处建有一座规模不大、台阶较高、质量讲究的门楼。门楼内为陈家大院在增福堂街路南的第一处别院。进入院门,一条曲折迁迥的过道,经过两座三开间的两层小楼,能够进入另一处院落。

  该处院落,陈家人习惯地称其为“南房子”。院内只建有一座船型房屋,以其形状称为“船房”,规模为五间、没有隔断,房门建在东山墙处,就像游船船头的样子。“船房”南、北两面墙上开有两列木窗,可以撑起、放下。窗外房檐下石阶环绕。院内空余处则广植花木,其间点缀着几块太湖石。院落整体风格幽雅舒适,似为陈家大院的花园所在。

  自第一处别院向西,路南为一处四进规模的宅院。解放前后的一段时期里,为一户丁姓人家的民宅,居住着丁氏兄弟数人。他们以炒制花生、瓜子为业,批发零售,小有名气。这处宅院是否曾属于陈家大院,则未见记载。

  丁宅处再向西,路南为陈家大院在古街路南的第二处别院。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车门。园内房屋不多,显得空空旷旷,是陈家喂养牲口、停放车、轿的场所,附近民众都习惯地称其为“马号”。

东院大门较为传统 内有多处书房账房

  东院大门距增福堂街很近,也就数米。大门为传统的车门风格,距街面仅一级石阶的高度,门面很宽,以方便马拉轿车和抬轿等传统出行工具直接出入。整体为青砖灰瓦、绿漆门柱,显得素雅大方。门额上悬挂着书有“康济功深”四个大字的牌匾,由清代官员、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基题写。东院大门,陈家人习惯称为东大门。

  东大门内是一处方形院落。院落东面为东院界墙,没有建筑物,墙外就是罗家巷南端一带。院落西面正中有座小门楼,进入这座小门楼就是南账房所在的院落。南账房院落东面是这座小门楼。西面为东、西两院之间的分隔墙,无其他建筑物。南面和北面各建有三间账房。南面账房临街,其南墙比东大门内方形院落的南墙向北缩进了不足一米。南账房院落的院子为狭窄的长条形;东大门内方形院落的南面正中为东大门。东大门以西为一间面积很小的门房;东大门向北为一条青石铺就的甬道。甬道直达东大门内方形院落的北墙——即与东大门正对的大影壁,陈家人习惯地称其为“内影壁”。

  沿内影壁北面向东不远再左转,是条南北走向的狭长通道。通道东面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东账房、东书房、北书房,朝向都是坐东向西。东书房门额上悬挂有清代古文字学者、书法家翟云升题写“静寄东轩”的牌匾。门上有对联“书味养心存赤气,墨华传古附青云”,陈家的楹联和题字牌匾,多由陈介祺题写。东书房里间门额悬挂有题字“静专书塾”的牌匾。这里应该是陈家子弟读书求学之处。东书房、北书房连接处建有屏门,共四扇,刻有“斋社中正”四个字,但不知何人所题。通道西面为大厅院部分的东墙。

  沿内影壁北面向西,是条东西走向、狭长曲折的通道,通往一处规模不大的三合院,为西书房所在的院落,西书房悬挂有题字“敬宽书屋”的牌匾。西书房院落的东、南、北三面都是整体相连的房屋,其中南面是无为书屋、北面为拔台屋,门上的对联为“梅子真能为大隐,柳公绰不离小斋”。三合院的西面为陈家大院东、西两院之间的分隔墙,开有通往西院小厅房院落的门,门额悬挂有题字“小斜川”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