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增福老街巷的变迁 (上)(12)



  封泥即封固胶泥,早先也称泥封,是我国纸张发明普及以前的漫长时代里,人们防止私阅他人文字内容的一种材料。当时人们的主要书写用品是竹简或木片。人们着人送信时将竹简或木片卷成一束,用绳捆绑并在打结处用胶泥封固,并加盖官、私印章。陈介祺对封泥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不仅大量收集,而且加以考释。他与吴式芬合编了十卷本《封泥考释》,是我国最早研究封泥的专著,对研究我国古代官制、地理等都极有参考价值。他收藏的封泥,后来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万印楼二层展室内,还可以参阅与陈介祺同时代的吴大澂、叶昌炽、吴云、鲍康,近代以来的禇德彝、容庚、张维持、李学勤、鲁迅、裘锡圭,当前学术界的王恩田、韩天衡、孙敬明、陈振濂、孙慰祖、陆明君等学者对他的评价。其中,叶昌炽的评价为:“潍县陈簠斋前辈,拓法古今第一……齐鲁之间,皆属其法。”鲁迅的评价为:“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

  资料来源:《潍县志(清乾隆版)》《潍县乡土志》《潍县志稿》《潍坊市街道、居民点、桥梁名称表》《潍坊市志》《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潍城文史资料》《潍城区志》《潍城区地名志》《中共潍城历史(1949-1978)》。郎继成、谭宏、郭君同对相关部分的梳理有帮助。

 

 

 


 

  潍县解放后,陈家大院原址改建为学校。目前,东院大厅院第三进院落原址尚存,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万印楼,也是陈介祺故居陈列馆所在地,每天定时向民众开放。



大厅院为三进院落 中间庭院为会客厅

  陈家大院东院内院入口处的圆门外,建有一处门楼。进入门楼就来到大厅院部分,这里为整体相连的三进院落。

  门楼内的第一进院落很袖珍。北面为过厅,两者相距很短。门楼处以及门楼以东是个小庭院,门楼以西与之比邻就是大厅院与内院的分隔墙。

  过厅为三间房屋的建筑规模,正中部位开有正门、后门。正门上的对联为“开卷直游千载上,闭门如在万山中”。后门上的对联为“霁日和风丽绛霄,金钟大镛在东序”。

  出过厅后门向北穿过第二进庭院,迎面为大厅,又叫花厅,也是三间房屋的建筑规模,前出廊七檩硬山式,为陈家人会宾宴客的地方。厅前明柱上的对联为“曾种桃花不知汉魏,犹存松菊自谓羲皇”。正中部位开有正门、后门,门外都是三级石阶。

  出大厅后门向北穿过第三进庭院,迎面为主屋,陈家人又称祠堂,也是前出廊、三间房屋的建筑规模,为陈家安放其祖上神主牌位的地方。主屋栋梁略施纹饰,廊柱附有卷云雕刻,明间开隔扇门,门前也是三级石阶。主屋正中悬挂着道光皇帝御笔烫金牌匾,内容为《耆臣寿母》。

  大厅和主屋的东山墙外建有一栋青砖灰瓦的两层楼房,共十间房屋的建筑规模,陈家人称之为东楼。东楼的南山墙接北书房的北山墙。



西院不如东院讲究 西南角有处玻璃屋

  陈家大院东院邻增福堂街南账房的院墙,西端与陈家大院西院的大门相接。

  西院大门,陈家人称为西大门。三级石阶自增福堂街面通到西大门前。西大门设有两扇黑漆大门,门下有近一米高的门屉。黑漆大门两边对称放置着石鼓,雕刻得十分精美。大门门楣上悬挂着一块长方形横匾,上书“德敷阛阓(huán huì,有街市、街道、店铺、民间等多个意思)”四个大字,也是何绍基所题。虽然都是传统门楼,但与东大门相比,西大门显得更为雍容典雅一些。

  • 共1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