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作家笔下的潍坊年俗

  “过年了,过年了,穿新衣,放鞭炮……”自古至今,绵延数千年,春节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我们的家乡,一百多年前、九十年前、五十年前的春节是什么样子?作家陶钝、姜贵、王统照、莫言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贺岁图景。年年岁岁俗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溯往察今,从春节这个窗口,可以窥见民族文化的传承,折射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进了腊月门开始忙大年
 
  出生于诸城昌城的作家陶钝,15岁就成了全家忙年工作的主力。写对联、挂门彩……在回忆录《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中,陶钝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述写了上世纪初诸城一带的春节习俗。
 
少年陶钝写对联 忙到半夜膀子疼
 
  “每到一年的腊月,油坊就忙起来了。从前是大哥、二哥和四叔布置过年:糊灯笼、写对联、贴年画、写祖先牌位等等。到了我15岁这年,安排过年的事就轮到我和四弟了。四弟贪玩,又不老成,所以我要做很多事情。”这是作家陶钝长篇回忆录《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所记少年时忙年的情景。
 
  陶钝生于1901年,15岁这年是1916年。陶钝生活在诸城昌城乡徐家河岔村的一个富裕家庭,三代同堂,全家二十多口人,拥有数十亩田地,经营着永顺号油坊,雇有长工和短工。用陶钝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小地主家庭”。
 
  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过去的富裕家庭,忙年是一项大工程,吃的、穿的、用的无一不备。进入农历腊月,全家能“动弹”的人都要动手忙活。因此,15岁的陶钝担当起了“糊灯笼、写对联、贴年画、写祖先牌位”等的主力。这时,来油坊打油的人多起来,陶钝家的永顺号愈加繁忙。
 
  少年陶钝最重要的任务是写对联。陶钝原名徐宝梯,七岁时父亲徐宗海送他入私塾,读经习字。徐宗海的字学的欧阳洵,所以他也要儿子习欧体,“以欧体打底子,先练小楷,用处很多。然后再用颜、柳架势,就可以写对联和牌匾”。徐宗海讲究的是实用,他曾指点着用欧体大字写的徐氏宗祠匾额,对陶钝说:“谁说欧体不能写大字,你看这字写得不好吗?”
 
  徐宗海的自负不无道理,因为他的字“是附近村庄的富裕之家所久知的,每年都送丹色纸来要他写对联”。
 
  陶钝初次开笔写对联,徐宗海担心影响徐家的名声,不敢全部放手。他白天应付油坊的买卖,晚上指导陶钝调墨汁、写对联。读书人家的主要对联,徐宗海要亲自动笔,诸如大门口的“出门见喜”,猪栏、牛棚的“槽头兴旺”,衣柜衣箱上的“衣裳楚楚”等“小零碎”,便由陶钝书写。一般庄户人家的对联,陶钝便全部包揽。因为“庄稼人不懂书法”,只要写得端正清秀,他们就满心欢喜。
 
  此后,徐宗海写的对联一年年减少,陶钝写的一年年增多。陶钝同族的一位祖父,家境较差,年前到潍县的寒亭进年画,再配上对联到集上卖,但自己不会写对联,来找陶钝写。陶钝觉得,光是各家送来自家用的就够忙活了,没有答应。徐宗海知道后,责备儿子:“人家送纸来要你练字,为什么不要?人家卖对联,挣几个钱过个好年,为什么不帮他?”每年腊月,陶钝都要写很多对联,往往写到半夜,累得膀子疼。
 
 
 
大家忙着赶年集 专人提醒防小偷
 
  忙年忙年,最忙的是赶年集的小商贩。
 
  农村的集市,每隔五天一个,按照农历计算,集日逢一排六,即每月的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依此类推,逢二排七、逢三排八、逢四排九、逢五排十。方圆几十里,几乎天天都有集日。
 
  腊月的集日称作年集。年集,是忙年的人们必须要去的。赶年集,一方面是备年货,往往一个年集就能将年货备齐;另一方面是在喧闹的集日上感受一下迎接新年的热烈气氛,对于买不起的东西,也要过过眼瘾。一家几口人,或者是几位投缘的乡亲,一起来到年集上,逛逛看看,指指点点,即使不买年货,也别有一番兴味。
 
  赶年集,是做小买卖的商贩一年之中最好的时机。陶钝记道:“办了年货来,赶几场集市,就有过年的本钱了。所以年集是规模阔大,物资复杂,人来最多的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