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作家笔下的潍坊年俗(6)

 
  如此看来,灶王爷在富裕人家,辞灶、接灶时吃得好、喝得好,但接灶之后就不再享受供奉了;在贫穷人家,虽然这两顿饭吃得差,但一年到头都在灶前有饭吃。
 
 
 
相关链接
 
诸城作家王意坚 海峡对岸写乡愁
 
  1908年出生于诸城相州镇的王意坚,本名王林度,笔名姜贵,先后在济南省立一中、青岛胶澳中学读书,后加入国民党。1937年参加国民党军队,抗战胜利后在上海退役,1948年底举家到台湾,经商失败后逐渐以写稿谋生,著有20多部长篇小说,其中《旋风》《重阳》较为著名。
 
  《大众日报》2012年4月17日刊发王瑞华的文章《相州王氏兄弟作家的两岸人生》,这样介绍和评价王意坚的生活及创作:
 
  “王氏兄弟两人各自走上的不同的人生道路与一个人密切相关,那就是山东的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们共同的六伯父王翔千。姜贵少年跟着王翔千在济南上学,从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就参加并目睹了他们的早期党内活动。
 
  “其后,姜贵被王翔千派到王家的另一支、国民党人王乐平等在青岛创办的胶澳中学读书,原本希望他在国民党那边看看光景,做个卧底,没想到他趁势加入了国民党一边。
 
  “姜贵在海峡对岸借助文学更深地走回了自己的家族,作品里常活跃着自己家族和家人的影子,不仅《旋风》前半部分几乎变成家族纪实文学,《重阳》中也时不时夹杂点家乡人物、典故。值得一提的是,姜贵在台湾、在写作中,经常处于的是对过去的、故乡亲人的怀旧中的孤独感,生活并不如意,晚景极为凄凉。
 
  “姜贵虽然加入国民党,但并不是一个坚定的三民主义的信仰者。姜贵在《重阳》自序中说:‘我出身于一个小资产的药商家庭,我习惯于承认以合理的经营求取合理的利润,而要求享有不受干扰的个人的,以致家庭的私生活。’
 
  “从他的自传也可以看出,与其说姜贵是反共,不如说他是反对伯父王翔千,而那个年代,反抗父权正是‘五四’以来青年人的重要思想潮流。他的小说更多表达的是自己家乡、家族的世俗、寻常生活,只是因为自己出身于历史旋涡中的政治家族,使他的小说无可避免地染上了政治色彩。他小说里的共产党员,不但正派,而且高尚,是台湾那个年代难得的为共产党员的正名。其实,他更多的是一个自由色彩较浓厚的怀旧、怀乡作家,一个充满着离乡游子的苦闷情愫的知识分子。”

家家过大年贫富不一般
 
 
 
  贫穷人家贴春联,仅仅为的是图个吉祥、喜庆。富家大户贴春联,就多了不少讲究,还要体现身份、面子。“富人过年,穷人过关”。贫穷人家没钱买肉,没钱做新衣裳,脸上挂着笑,心里含着苦。
 
 
 
张贴春联有讲究 不识字者闹笑话
 
  过大年,贴春联。王意坚小说《旋风》中的方家对这事异常重视,纸张要讲究,联文要讲究,写得更要讲究。用纸须高档,联文内容要体现富贵、吉祥、安顺等意,字不仅漂亮、受看,还要有艺术性。春联既是为自家贴,也是为别人而贴,既满足内心感受,更关乎自己面子、身份、名声。
 
  单说用墨,方家的做法就不一般。写春联的墨汁,不是像平时那样在砚台上磨研,而是把上好的徽墨砸碎,连同碎细瓷片一同装在粗瓷瓶里,加上水,塞住瓶口,两手使劲地摇晃,直到碎墨块溶化成墨汁为止。天气寒冷,冷墨抹不开,写不到纸上去。所以,需先将墨汁倒在碗里,隔水炖热后开笔。
 
  方家祖上虽出过进士,但方冉武却没读几天书,年年要请人写春联。这年,他要请同宗的两位兄弟来写。因为家大业大院子多,春联贴得也多,仅大大小小的“福”字就几百个。两位兄弟或早或晚,或单独,或一起,到方冉武家去写春联。
 
  除夕一大早,管家招呼打杂的听差,把各个院子打扫干净。吃了早饭,开始贴春联。哨门——方家大宅最外面的大门贴的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到了方冉武这一辈,连副春联也写不了,还算什么“诗书继世”。这副春联贴在方家门上,有些讽刺意味。方冉武母亲房门上贴的是“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年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