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作家笔下的潍坊年俗(3)
不管富有和贫穷 家家户户贴年画
春联、过门笺、年画,是春节必须的“三大样”。春联可以自己写,过门笺当地就有制作的,唯独年画成了“稀罕货”。陶钝家乡一带贴的年画,主要是潍县木版年画和高密扑灰年画。
诸城离高密近,商贩进货方便,但高密扑灰年画有的是全部手绘,有的是半印半画,价格总要贵些。潍县虽然离诸城远,但交通还算方便,从高密坐火车,直达潍县。潍县木版年画全部是印刷,成本低,产量大,自然要便宜些。
价格是一个方面,潍县木版年画大红粉红、鲜黄鲜绿的配色,更喜庆更艳丽,也更适合春节这样的日子贴挂,更得老人、孩童及妇女的喜欢。高密扑灰年画半印半绘,或者全部手绘,色彩不及潍县木版年画明快、鲜艳,但更有了一份雅致,买的多是“文化人”。
潍县木版年画起源于寒亭南1.5公里的杨家埠村,杨家埠分西、东两个自然村,史料记载,清康熙、雍正年间,西杨家埠村已有数家画店。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潍县木版年画达到鼎盛时期,西杨家埠、东杨家埠以及附近的齐家埠、三角埠、段家沟、王家道、南埠子、仓上、纸房、张氏、仉庄、圩里、赵家埠、北平旺、南平旺等十几个村庄也办起画店,生产规模迅速发展;年画除供应本省外,远销安徽、江苏、河南、河北、山西、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民国初年,潍县木版年画维持了短时间的繁荣。1922年后,随着上海、天津、青岛等地石印年画、月份牌年画的输入,传统的潍县木版年画出现衰落。
潍县木版年画销量缩减的区域主要是城市,农村地区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陶钝算了一笔账:“家家户户买年画,至少是两张三张,我家人口多,买二十多张,全乡全县又得用多少?就是财神、门神、灶王、天地牌位、纸马也是一个大市。”
陶钝回忆,有钱人家和知识家庭,客厅书房挂的年画,往往裱成挂轴,“今年用了,明年再用,可以用几年”。一般家庭多是用浆糊粘贴在墙上,或者用棘针钉在墙上,“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到了过年,再穷的人家也要贴对联和年画。陶钝言:“在年市上,叫花子还要张破碎的年画呢!”“过年买不起门神、纸马,那是穷到极处了,借钱也要买到。”
鸡鱼糖点备齐全 除夕之夜供祖先
贴春联、挂门彩、摆供桌……陶钝从七八岁就给叔叔、哥哥打下手,筹办这些事。15岁的陶钝“接班”以后,每到春节前就成了大忙人。
上世纪初的几年,军阀混战还没有影响到诸城,所以他家油坊的生意比较兴隆,家道殷实。每逢过年,鸡、鱼、肉、菜买得很多。为了上供,南旺湖的鲤鱼、新鲜的韭菜黄、南方的什锦糖以及各色点心,都要买全。供完祖先、天地、灶君、财神后,这些供品都要分给全家人吃掉,叫做“享神余”。
在陶钝记忆中,忙年最严肃的一件事是写祖宗牌位,字要用正楷,须一笔不苟。陶钝书写后,父亲徐宗海一一检查。如果写得不工整,烧掉重写。书写之前要洗手、焚香,全部用新笔、新墨,一切准备好了,坐得端端正正方才动笔。有几家同姓或邻居来求书,徐宗海嘱咐陶钝:“邻居的祖先和咱家的祖先是和睦相好的,我们尊重自己的祖先,也要尊重人家的。”要求他书写同样工整,不能丝毫马虎。
除夕夜晚三更,一般是午夜前,家里的男性带上鞭炮、烧纸、奠酒,去郊外磕头,请祖先回家过年。进了家门,每过一道门都烧两张纸。烧纸就是送钱,“如果有鬼神把门,不让祖先进来,给他些钱,行一点小贿,就放行了”。
进了摆着供桌的房屋,马上烧香、燃烛,然后上菜。陶钝记得,第一排是香炉、烛台、花瓶、酒杯,第二排是四个大盘,内摆整鱼、整鸡、猪蹄(代替猪)、猪肚(摆得像羊),第三排是海参、鱼肚等上等珍菜,然后就是四小碗、四小盘。靠近牌位放着新筷子、茶碗和八样点心。摆放完毕,按辈分先后依次磕头。“等待一炷香尽了,蜡烛也就烧去了半截,全家才恭恭敬敬地退出祭堂,留下两个人轮流值夜,或者把门锁上,钥匙交到家长那里,等到‘五更分二年’的时刻再来烧香燃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