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亮点展示 > 正文

作家笔下的潍坊年俗(13)

 
  时远时近的鞭炮声,色彩鲜艳的年画,红彤彤的福字,橘黄色的灯光,灶里漫出尚未散尽的轻烟,大锅里、摆上炕桌的饺子碗里飘出的热气,营造出喜庆、热烈、温暖的气氛,莫言不再有牙齿得得地颤抖的冷感,长辈们也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莫言弟兄姊妹几个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长辈: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他们磕头钱,也叫压岁钱,一个孩子给一角或者两角,“这已经让孩子们兴奋雀跃了”。
 
  孩子们将磕头钱揣进兜里,赶紧爬上炕去吃饺子。年夜里的饺子,要包一部分馅子带钱的。吃了带钱的饺子吉利,意味着有前途,或者是发大财。一般根据家里人口多少,平均每个人要分上三两个。莫言家原来包清朝时的铜钱,但铜钱有一股铜锈气,后来改用硬币。孩子们都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至于吉利问题并不在意。一些孝顺儿媳早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盛饺子时给公公婆婆碗里盛上带钱的,博得老人家的欢喜。莫言记得,有一年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
 
初一早上迎财神 饺子送给叫花子
 
  过年期间,令小莫言感到有趣的还有一件事——装财神和接财神。
 
  接财神也叫迎财神,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接财神的日子,有些地方是年初五,认为这天是财神爷的生日;有的地方是年初一,有“除夕夜里关财门,大年初一迎财神”一说。吃完年夜饭后,及时把大门关闭,把财气留下来,即关财门;大年初一早上,开门将财神迎进来。还有的地方是初二迎财神。据莫言所记,他们家乡接财神的日子是初一早上。
 
  到了接财神的时候,就有一个真的“财神”上门了。这个财神的身份并不富有,恰恰相反,是最穷的叫花子装扮的,即所谓扮财神。莫言记得,往往是一家人刚刚围桌吃饺子时,大门外就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
 
  如今每到春节,大街小巷便响起各种“发财歌”:“财神到财神到,好心得好报……”“财神来到我家门前,喜气洋洋过新年,送你一个压岁钱,祝你好运年复年,一家大小度团圆……”“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最好的请过来,不好的请走开,礼多人不怪……”
 
  当年,听到门外财神的歌唱声,莫言母亲就盛上半碗饺子,让莫言或者他的哥哥送出去。扮财神的叫花子有的提着瓦罐,有的提着竹篮,站在寒风里等待着。莫言写道:“这是叫花子们的黄金时刻,无论多么吝啬的人家,这时候也不会舍不出那半碗饺子。”
 
  那时候,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饺子。看到叫花子能够一家一家要到各种馅料的饺子,爱幻想的小莫言产生了扮一次财神的念头,但家长肯定不会同意。莫言母亲给他讲了一个叫花子扮财神的故事:“一个叫花子,大年夜里提着一个瓦罐去挨家讨要,讨了饺子就往瓦罐里放,感觉到已经要了很多,想回家将百家饺子热热自己也过个好年。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儿不知何时冻掉了,只有一个饺子冻在了瓦罐的边缘上。这叫花子长叹了一口气,叹自己命薄,一瓦罐饺子也担不起。”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莫言怀念的是那种美食的诱惑、神秘的气氛、纯洁的童心。

  • 共1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