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在夜间12点左右,登在古城西门上,在流水声和明月光里。那里没有鸡叫,也没有狗咬,西南方那些山,好像是睡在月光里。“天上牛乳一般的月光,城下琴瑟一般的流水,中间的我,听水看月,我的肉体和精神都溶解在月光水声里。”“月里水里都有我么?我不知道。”他在水月里找自己,渐渐地不见了流水、不见了月光、忘记了自己。
而林徽因在山风里找寻自己,在早晨最早的一阵风中,“连我的拢总,像已交给谁去。”
在和自然的对话里,融掉了自己,忘记了我,古城就有这样的魅力。
林徽因的作品,不乏唯美主义的表现。她喜欢萧乾的小说《蚕》,请萧乾来家喝茶。谈起萧乾的小说,林徽因觉得萧乾小说中的语言和色彩有着唯美主义的味道,喜欢他的描写方式,甚至能大段地背诵出《蚕》的段落。她有着鲜明的自我的文学审美情趣,也毫不掩饰。她出口成文:“读你的小说,让我想到,艺术不仅要从生活得到灵性,得到思想和感情的深度,得到灵魂的骚动或平静,而且能在艺术的线条和色彩上形成它自身。艺术本身的完美在它的内部,而不在外部。”她讲艺术,却分明是严谨的叙述、完整的逻辑。时而,她的言语仿若诗文:“它是一面纱幕,而不是一面镜子,它有任何森林都不知道的鲜花,有任何天空不拥有的飞鸟,当然也会有任何桑树上没有的蚕。”这一席话,就让人入神了,这是她的文学素养。
这样一个美好的下午,小屋里弥漫着茶香,兴奋得微微出汗的林徽因声调不高地说着,却是行云流水。大家听得入了迷,甚至忘了去端起茶杯,只听着那语调、观着那表情,就身心满足了一般。“你那篇小说,最成功的是调动了艺术感觉……那长长的身子就越变越透明,透明得就像一个钢琴家的手指……精彩极了!感觉是什么?感觉就是艺术家的触角……在感觉过程中,甚至色彩感比正误感更重要。”此时,小屋是寂静的,除了讲述人。此时,小屋里又是喧闹的,喝彩和鼓掌在心思里澎湃着,只是舍不得发出声来。太多的时候,人们习惯了这样,她讲,人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