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主页 > 文展会动态 > 正文

林徽因与青州(3)



  在高处,才看到此时的东阳城故址上古建筑从南往北层层抬高,一步步高上去了。仔细一数,竟然就有七八级的样子。那些住户依照土地形势随意而建,房屋并不规则,却有了一番自在的意味,够闲适的。眼前有屋面的仰合瓦,有屋山,有几户人家的敞开的院落,清晰可见,随意却不显杂乱。明清的、二十世纪初的,各个时期的建筑堆叠在一起。顺古街而上,看得到尖尖的屋顶向北方延伸,夹杂着电线杆。这宏大的场景啊!林徽因忙取出了画板,在城墙的垛口上支好,把这烟火的人间定格在自己的画页上。

  林徽因作画的间歇,激动地讲起来:“这是我见过的不一样的古城啊!好就好在山与城、城与河、人与城的无缝隙的连接。建筑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古建更是重视整体感。你们看,这气势真是独一无二的啊。上千年过去了,造城的基本形势还在,古城的曾为一方都会的气场还是这么强大!”随行人也都啧啧称奇。

  一行人走进了北门,高高的城楼里面,藏着北门的瓮城。外门并不起眼,是一个歇山式的小楼,蹲坐于城墙之上。进得外门,就是瓮城了。青石板路面旁侧两边是低矮的民房,东西各有七八间铺子。青石板路面极窄,铺子的屋檐交错地搭着棚架,上面遮盖着芦席和白布,也好遮阳,也好避雨。仰望就是内门楼了,内门城墙顶上,是重檐歇山顶的楼宇,让人眼前一亮。

  进了内门,东西两边,是东马道和西马道,通往城楼,铺子的招牌和幌子,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向前走去,街道稍微疏朗一些,是一些住户和商铺,分不清是住人的还是做买卖的,或者本来就是商住一体的。包子铺、羊肉馆、杂货店、铁匠铺、点心铺、刻字铺、西药房、五金店、鞋铺等等,店面林立着。行人擦肩,叫卖声不断。当地随行人介绍:北门城楼两边的城墙,西高东低,东边有东北角楼、马虎台,中间是北门敌楼,西边还有水门顶子和铎楼庙。这些门头铺子,白天营业就是店铺,晚上门板一上,就成了居家了。
 

爬梁上柱测绘文庙

 


  林徽因一行人来到了城墙北线的制高点水门顶子,在这里古城尽收眼底,气势俨然。在古城的中心街道上,家族祠堂、公馆、衙门等都汇集于此,看到文庙的林徽因很是兴奋。按照梁思成的分工,他们很快测量绘制了下来。

登上水门顶子 俯瞰古城全貌

  陪同人介绍,这年头世道不太平,这个军队那个军队的,可说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古城西南为连绵的群山,土匪不少,他们滋扰百姓、绑票杀人,搞得人心惶惶,大家不得安生。现在,靠的是白天有州府的武装守城,晚上把城门一关,在城墙上面安排青壮年巡城守夜。这样,城里的公馆商铺、街坊住户们也安顿了一些。

  林徽因一行人顺马道拾级而上,走上了城墙,来到了城墙北线的制高点——水门顶子。这里和益都古刹铎楼庙相对,庙后有大湾,水满则溢,从城墙的一个泄水口流到城外的南阳河中。这个泄水口叫作水门,像个小城门,装有铁栅栏。水门上方的城墙瞭望台就是水门顶子。站在水门顶子上,遥望东南,州衙县署和祠堂文庙都在眼底了。北望,文昌宫的院落齐整,背靠东阳城城墙,滚水桥在其下,也气势俨然。大家喊道:“好一个古城啊。”

  古街仿佛有太多的秘密,吸引着人们往前走。北首“中山街”的街牌已经锈蚀斑驳。繁华的老街,随时会拐进一条僻静的巷弄。眼前出现一个大门楼,水磨青砖,整齐的屋脊。菱角出檐,花卉的砖雕。大门两旁廊墙就有斜方砖心的雕饰。大门紧闭着,黑底红线的油漆门面,贴着楷书撰写的对联。从门缝里望进去,北屋正房,青砖嵌缝的墙壁,高挑瓦脊的房顶,古色古香的门窗。这一定不是一个普通人家,建筑会透露出多少家族的信息。这里面可能住着世家子弟,就算家道中落,也不会失去当初的礼数,举手投足之间写满了家族曾经的过往。庭院深处还有几处两层的小楼。木头扶梯,木头扶手。踩着木楼板上楼,会有很大的声响。一行人忍不住敲开门,上了二楼去感受一下那些遥远的记忆。

  此情此景,让林徽因的思绪回到了她的一首诗中:

  张大爹临街的矮楼,

  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

  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